政策导读


江苏省教育系统家长学校教学大纲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20/10/10 8:22:30 作者:欧正玲 浏览次数:1062

江苏省教育系统家长学校教学大纲

我国是一个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家。千百年来,在家庭教育领域不少有识之士辛勤耕耘,积累了丰硕的成果。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和谐家庭建设迈上了健康的轨道,显露出勃勃生机,家庭教育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受到重视。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都对家庭及家庭教育产生了新的深刻的影响。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家庭教育在塑造个人及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2004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强调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在日新月异的社会转型中中,不断学习成为现代人的生存方式。作为父母,肩负着教养子女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重任。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钻研家庭教育科学,掌握家庭教育艺术是现代父母应尽的职责。尊重科学,按照科学规律教育儿童,是家庭教育的根本取向。树立具有时代精神与民族特色的家庭教育理念,是现代家长必备的人文素养。现代父母应尊重孩子的人格,确立正确的家庭观、子女观、发展观、教育观、成才观。

家长学校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向家长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帮助家长探究家庭教育方法与艺术、提升家庭教育整体水平的重要途径。家长学校教学大纲是指导家长学校办学的纲领性文件。本大纲旨在帮助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在举办家长学校的过程中提供目标依据、检验依据和方法依据,它对规范家长学校办学行为,提升家长学校办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学性质与任务

家长学校的教学对象是基础教育阶段有子女在学校的父母,是由教育工作者与广大父母共同探讨家庭教育科学,提升家庭教育艺术,研究家庭教育问题的教与学的活动。

家长学校通过教育工作者与家长的有机互动,促进家长树立主体的教育子女责任的意识并能结合自己实践经验在系统了解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类学科基础上,初步把握不同学年段青少年发展特点与需求,既了解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确立正确的教育观点,明确教育目标,理解教育内容,又能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学习良好的家庭教育策略和方法,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自觉性、科学性和实效性,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子女全面健康主动地发展。

二、基本理念

1.努力体现教学互动。通过组织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与父母共同探讨家庭教育中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重要问题。

2.密切联系家庭生活实际。关注家庭生活实际中成长的个人,关注时刻处于变动中的家庭,联系生活实际,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密切结合,提高针对性,加强实效性。

3.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学习化社会扑面而来的时代,帮助家长养成不断学习的生活方式,通过平等对话、心灵沟通,树立起探求新知、勤奋进取的良好风尚。

三、教学目标及内容

(一)总目标

通过教学促使广大家长在了解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及相关政策、法规,了解学校教育在不同学年段的目标、任务、内容、要求、策略、措施及评价的基础上,联系家庭教育的实践经验,从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类学科知识的角度,初步把握不同学年段青少年发展特点与需求,从而明确家庭的教育职责,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明确家庭教育目标,初步掌握家庭教育内容、策略和方法,从而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和家庭教育的自觉性、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为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子女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在总目标统领下,期望家长达到以下要求:

1.在知识要求方面:

(1)了解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及相关政策法规。

(2)了解学校在不同学年段教育的目标、任务、內容、要求、策略、措施与评价。

(3)了解社会发展趋势及当代青少年在不同年龄段的发展特点、需求及成长规律。

(4)能联系家庭教育的实际,了解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卫生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中相关的基本知识。

(5)了解家庭教育的性质、特点、任务、目标、内容、要求、策略与方法。

(6)了解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作用及基本素养。

2.在观念要求方面:

(1)深信教育的本质功能在于完善和优化人的素质;家庭必须将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儿童,重视儿童知识、人格和心理的全面发展放在家庭教育的第一位。

(2)相信每一位子女都有成功需求,都有发展潜能,也都可以造就;家长应研究和尊重子女成长特点和规律,努力提高家庭教育实效。

(3)确信人才是由多种素质构成的,不同的人才由不同的素质构成,家长应相信自己的子女都可造就成某一方面的人才;家长必须以综合的、发展的眼光评价子女的素质;

(4)确信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智力素质是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非智力素质特别是自尊、自立、自强、自信的素质则是人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支撑,必须重视非智力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5)深信人之间在智力上无显著高下之分,只有类别之分,因此不宜进行子女间的简单对比以有助于培养子女的尊严感和独立人格。

(6)确立培养子女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是当今培养人才素质的重点和突破口的观念。

(7)确立培养和教育子女是家长的天职,家庭教育是人终生发展的奠基石,因此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念。

(8)确立家庭教育的责任:在于激发子女潜能,为子女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的观念;家长要努力成为子女良好的生活上的监护者,学习上的指导者,思想上的引领者,情感上的沟通者,成长上的激励者。

(9)深信家长科学评价子女,确立合理期待目标是家庭有效教育的前提;

(10)确信身教重于言教,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与子女共成长是有效教育的关键;家长能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家庭教育实效。

3.在能力要求方面:

(1)能了解子女特点,理解子女需求,尊重发展规律并能正确评价子女。

(2)能悦纳子女并能向子女提出适宜发展目标。

(3)具有与子女交流沟通,对子女既能严格要求又善于引导、点拨并获得子女认同感的能力。

(4)具有建设家庭和谐文化,并增进子女对家庭的安全感、归宿感和尊严感的能力。

(5)具有培养子女有文明行为习惯和良好心灵习惯的能力。

(6)具有培养子女确立自尊、自立、自强、自信的意识并培植抗逆境心态的能力。

(7)具有帮助子女对不同学年段良好衔接,顺利度过适应期的能力。

(8)能提高子女综合素质,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9)能不断调适自己,加强学习和修养。

(10)具有与学校(园)沟通合作的能力。

(二)学段教学目标及年级教学重点内容

幼儿学段

1.教学目标

帮助家长了解有关幼教的法规和知识,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责任,树立现代科学育儿观。

指导家长把握3-6岁各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求;了解并掌握家庭教育的主要伯:务、内容和方法。

引导家长确立家园合作的意识,增强家长与幼儿园沟通、合作的有效性。

启迪家长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育人环境,提高家长教养素质,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2.年级教学重点内容

【小班】

小班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小班幼儿智力、情感、动作与语言等发展特点);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介绍幼儿园,幼儿园与家庭的区别与联系,家庭教育基本任务);

培养幼儿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内容和方法(入学前准备、熟悉幼儿园环境、适应集体生活、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等);

家庭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与不良习惯的矫正(讲礼貌——会说早、再见、谢谢,按时人园,独立进餐,独立上厕所,不吃手指,整理自己的玩具、主动喝水等);

家长与幼儿园沟通与合作的基本要求(宽容接纳与尊重信任——亲子活动、接送幼儿、家访等);

发挥玩具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玩具的种类、玩具的选择、玩具的使用)。

【中班】

中班幼儿成长特点与家庭教育的基本任务(中班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幼儿观察、语言、动作等发展特点);

家庭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不良习惯的矫正(讲礼貌——会说请、对不起、没关系,吃饭不挑食,便后洗手,自己的事自己做,与同伴友好相处,倾听别人讲话等);

家长与幼儿园沟通与合作的基本要求(宽容接纳与尊重信任一半日活动观摩、幼儿成长册、家园联系册等);

游戏对幼儿成长的作用及游戏种类、活动方法(游戏的作用、游戏的种类、游戏的方法);

家庭亲子活动的作用、内容和形式(亲子活动内容、形式及作用);

家长激发幼儿关注与探索事物的策略与方法(营造探索活动的环境、引导幼儿观察和探索的万活、鼓励幼儿字会表达的策略等)。

【大班】

大班幼儿成长特点与家长教育的基本任务(大班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幼儿思维、注意力、动作等发展特点、智力开发);

家庭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与不良习惯的矫正(爱护公物和玩具、整理学习用具、遵守简单的社会规则、关心同伴、遵守作息时间等);

家长与幼儿园沟通与合作的基本要求(宽容接纳与尊重信任一主题活动展示、家园沙龙、家长园地等);

家庭对大班幼儿升人小学的衔接准备(正确认识小学与幼儿园的差别、帮助幼儿做好入学的心理准备、帮助幼儿做好入学的物质准备一书包等文具准备);

家庭对幼儿良好个性培养的策略与方法(学会承受挫折、培养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责任感、坚持性等);

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性品质的方法与艺术(学会关心、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环保意识与行为等)。

小学低年级学段

1.教学目标

帮助家长了解小学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树立素质教育观。

帮助家长确立培养子女是父母的天职,家庭是人生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老师的意识。

指导家长了解进入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了解儿童成长规律并能帮助子女顺利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衔接过渡;重视培养子女良好的行为习惯。

帮助家长确立与学校加强沟通合作的意识,掌握家校合作的基本要求。

指导家长学会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争当学习型的家庭。

2.年级教学重点内容

【一年级】

小学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帮助子女顺利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全面过渡;

了解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求;

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与家庭培养的方法;

家庭对培养小学生良好个性的基本方法;

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及沟通方法;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家长自身素养。

【二年级】

培养子女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与培养方法;

培养子女自主能力的作用及基本方法;

培养子女与同学友好相处的策略;

与低年级子女沟通的基本方法及亲子活动的作用;

家庭环境对子女成长的重要性及营造良好家庭环境的策略和标准;

未成年人保护法及家庭安全教育。

小学中年级学段

1.教学目标

帮助家长确立以德为先,与时俱进的意识并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培养子女良好的行为习惯。

指导家长培养子女自主成长,提高防止两极分化的能力。

指导家长发掘子女的潜能,注意培养子女的创造精神。

指导家长培养子女具有自尊、自立、自信的品格和努力进取的精神。

2.年级教学重点内容

【三年级】

小学三年级要求及进入中年级的小学生特点;

培养子女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的基本要求与方法;

对中年级子女阅读习作的指导;

帮助子女学会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中年级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及家庭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中年级学生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与合作。

【四年级】

与中年级小学生亲子沟通的基本策略;

指导子女养成自主学习的需求;

培养子女创新意识和实城能力;

培养中年级子女良好个性的方法;

培养子女团队合作精神的策略;

家长素养并与子女共成长。

小学高年级学段

1.教学目标

指导家长克服家教误区,确立只有差异、没有差生、人人都能成才的理念。

引导家长在掌握家教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初步具有培养子女学会学习、学会自理、学会交往等方面的能力。

帮助家长确立以德为先,教育子女知荣明耻的意识。

具有指导进入小学高年级的子女拟定发展目标的能力,并指导子女做好进入中学的准备。

2.年级教学重点内容

【五年级】

进入小学高年级的子女身心发展特点、需求及对家庭教育要求;

帮助子女具有正确的荣辱观和是非观;

指导子女学会交往的策略与方法;

对小学高年级子女进行理想教育并引领子女自主拟定阶段发展目标的策略与方法;

培养小学高年级子女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基本方法;

培养小学高年级子女的良好个性,防止产生不良行为的基本方法。

【六年级】

全面分析子女素质发展特点,确定合理期待目标;

了解子女心理需求,引导子女掌握调整自身心态的方法;

高年级子女有效学习的方法及家庭指导策略;

培养高年级子女自理能力的方法;

指导子女培养合群品质的策略;

帮助子女学会安排课余生活。

中学初中学段

1.教学目标

帮助家长了解新课程改革要求和中学办学思想及教育规律,指导家长帮助子女顺利完成由小学升入初中的衔接过渡。

指导家长关心子女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了解处于青春期的子女身心发展特点,并突出关注青春发育期的初中生身心健康状态,能正确对待分化,提高家长调适子女心理和审美指导的能力。

指导家长帮助子女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子女自主学习的能力;

指导家长帮助子女增强法纪和劳动观念,培养良好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

引导家长全面关注子女的学习、交往、消费、劳动和休闲等,重视培养子女自我教育能力以及家庭管理和引导的策略。

指导家长帮助子女正确对待升学和择业。

指导家长注意自身修养,营造优良家庭教育环境。

2.年级教学重点内容

【初一】

初中一年级新生的心态与家庭教育的任务及策略;

初一年级子女学习心理及培养子女具有适应中学要求的学习习惯的策略;

引导子女培养自己具有礼仪文明行为习惯的方法;

指导子女学会过集体生活,培养适应新环境的心态;

初一子女自理意识和劳动能力的培养;

家长自身素养与学习。

【初二】

初中生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成长的作用及培养策略;

指导子女自主学习,克服学习困难的策略;

初中生成长分化的表现及家庭教育和审

青春期特点、表现及其引导;亲子的沟通和指导;

对子女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了解国家关于青少年的系列法规基本内容,引导子女树立法纪观念,抵制不良影响和诱惑。

【初三】

进入初三年级的子女身心发展特点与需求;

引导子女拟定合理的期待目标及相应的发展计划的策略;

初三学生学习素质的提升;

学生消费心理与闲暇生活和交往的指导策略;

帮助孩子以最佳状态迎接中考;

家长对孩子升学及择业的指导策略。

中学高中学段·普通高中

1.教学目标

帮助家长了解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特点,努力帮助家长提高与子女交流沟通并与子女共成长的能力。

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以科学、恰当的期望值,为子女注人发展动力,引领子女合理地设计人生的未来。

引导家长确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始终把对子女的思想品德教育视作家庭教育的核心和根本。

帮助家长了解高中阶段课程改革、高考改革、招生录取改革的动态与趋向,指导家长与子女共同过好高考大关,以自信、辩证、乐观的态度迎接人生的挑战。

引导家长确立身教重于言教的意识,围绕子女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全方位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2.年级教学重点内容

【高一】

高中教育规律、特点及要求,帮助孩子科学设计未来;

进入高中阶段的子女身心发展特点和需求以及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的方法;

高中阶段新课改要求,提升子女自主学习素质;

教育子女以德为先,指导孩子学会做人的方法;

培养高中子女具有自尊、自立、自强、自信人格的策略与方法;

对高中子女消费与休闲生活的指导。

【高二】

高中子女思维品质的特点及培养科学思维方式的策略;

高中学生理想信念的特点及家庭对子女建立亲社会价值观、人生观的指导策略;

家庭对高中子女学习心理调适与高效学习方略的指导;

与高中子女亲子沟通的策略与方法;

对高中子女异性交往的指导策略与方法;

高中阶段的学生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与合作。

【高三】

高中毕业生身心发展特点、需求与心理指导;

高中毕业生合理期待目标的调整及实施具体学习计划的指导;

高中学生法纪意识的特点及增强子女自我教育意识,提高预防失足犯罪的能力的指导;

对高三子女生活能力培养的指导;

高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及走向社会,迎接挑战的指导;

对高中子女考试心理的调控及发展前景选择的指导。

中学高中学段·职业高中

1.教学目标

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党和国家关于发展职教、人才强国、劳动就业、未成年人保护等方面的政策和法规的基本精神。

帮助家长了解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内容、要求及专业要求,树立正确人才观。

指导家长了解职高(中专)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需求,帮助子女巩固专业思想,引导子女提高自身综合职业能力。

帮助家长进一步把握职高段家庭教育的基本职责、理念、目标、内容、原则与方法,努力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指导家长强化子女遵纪守法和自我教育意识,培养子女能自我调适和节律,提高矫正自身不良个性心理和行为的能力。

指导家长帮助子女择业、就业、创业,不断提升子女发展自己的能力,以尽快融人新生活,适应新岗位的能力。

2.年级教学重点内容

【中职一】

中等职校的办学目标、职校生的发展潜能及其家长认知;

中职一年级新生的不适心态与调适指导;

中职一年级学生专业思想的特点和存在问题及其家庭引导;

家庭对中职子女生活、休闲与理财能力的培养;

家庭对中职子女遵纪守法与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圣养方法;

家庭对中职子女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策略与途径。

【中职二】

中职生理想信念特点及其家庭指导;

中职二年级学生的专业素质要求及其培养;

中职生人际交往、交友特点及其家庭指导;

家庭对中职子女遵守劳动就业法规素质的培养;

家庭与中职子女的沟通及其责任意识的培养;

社会和企业的用人要求及其家庭对子女正确的择业、就业、创业观的指导。

四、教学原则

1.教育性和发展性相结合

2.科学性和可行性相结合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统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

5.教师主导性与家长主体性相结合

6.自主学习与评价激励相结合

五、实施建议与要求

1.《家长学校教学大纲》是家长学校教学工作的依据。各中小学、幼儿园应由学校(园)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家庭教育工作意见》的精神,制定本校(园)的家庭教育教学计划,学校(园)应按教学计划负责具体实施。

2.各中小学、幼儿园必须依据本大纲及省编教材开展家长学校的教学工作,根据现代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需要和江苏省的实际情况,每学年家长学校教学时间不得少于8小时。

3.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家长双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可采用系统讲授与专题研讨、交流相结合,提倡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鼓励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采的家长学校教学活动。

4.教学中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园)内外、社会(区)和现代信息等教学资源,优化整合教学资源。教学中应注意及时将报刊、读物、影视、网络等家教信息,家教研究成果以及现实生活中家教经验引入教学之中,使家庭教育的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社会、学校和家长,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5.在省、市、县(市、区)教育督导和评估中,应将家长学校教学工作纳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综合评估之中。学校应将家长学校教学实施情况纳入对年级组考核的重要内容。学校和年级组应将教师担任家长学校教学工作的情况,作为教师工作量认定和履责考核的内容。

6.学校应将家长的学习态度和效果作为鼓励和评选优秀家长的依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