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孩子学习成绩好,年级越高却越差,原因其实在家长那里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20/9/15 10:22:49
作者:昝晓芳
浏览次数:1566
一年级孩子学习成绩好,年级越高却越差,原因其实在家长那里
有的家长大字不识几个,孩子却常常是学霸;有的家长,文化水平很高,孩子学习成绩却很差?对于这种“二律背反”现象,很多人都不甚理解。 其实,人们看到这种情况、发这种感慨的时候,大都是孩子到了高年级以后,甚至中考和高考时。而你若回想、调查、了解一下,就会发现,孩子低年级时,特别是一年级时,孩子的考试成绩和家长的文化水平还是“成正比”的,但到了高年级为什么会出现了“反转”了呢? 先说一个例子,这个例子的主人不是外人,是我的亲外甥女。 我姐是老高中生,相当年,在农村那也是“有知识”的人了。 当时,农村没有幼儿园,外甥女上一年级前,就识了不少字,会算不少数了,这也是令我姐比较骄傲的。 外甥女上学后,从第一天开始,每天回家,姐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孩子当天的学习内容。 你想啊,一年级小孩子,刚入学,还不知道如何学习啊,更不知道学习有多重要啊。他们虽然也坐在了课堂上,但哪些内容是需要学习、需要记住的,也分不清啊;再说,刚入学,环境新,朋友新,那么多好玩啊,谁会把精力集中到“枯燥”的学习上呢?大多小朋友是一下课就疯跑,这一跑就把课上学的内容全、“跑”到九霄云外去了;上课铃响跑回教室,一是想着刚才的“玩趣”,二是想着下了课如何继续玩,谁会把精力集中到老师讲课上呢? 所以,一年级孩子入学后,一周、一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老师都是用来教育、培养小孩子如何上课、下课、听课、活动、作业等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小孩子只有在知道并学会遵守学校、课堂规则、把心从“玩童”转向“小学生”后,才开始学习的。 我姐没做过教师,没学过教育学啊!她以为孩子上了学,就得“学知识”啊。而且姐也是知道“开好头、起好步”才能“跬步千里”道理的。因此,孩子第一天放学回家,就问孩子有作业吗?孩子说:“没有啊?”姐不放心,以为孩子忘了,又问了不少孩子,确实没作业。没作业总得上课了呀!就问孩子学得啥?孩子说:“不知道啊?”姐就问数学学得是哪一页,语文学的是哪一页?然后自己“出题”考孩子,让她念,让她做!孩子不会呀!于是姐就给她讲,领着孩子念。第一天没学多少东西啊!孩子很快就学会了,姐很高兴! 第二天,第三天,以后天天如此! 几个月后,老师给我姐说,孩子上课集力不集中,好开小差,不好好听课,姐回家就训啊!训完,接着给孩子再讲课啊! 即便这这样,孩子每次考试,成绩仍都是全班第一! 孩子上二年级以后,姐以为孩子大了,回家不用辅导(再讲一遍)了,再加之要忙于农活,就放松了,结果,孩子成绩一落丈,及至升三年级时,语文数学两门加起来还不够60分,这可咋办啊!于是找到我,到学校“走了后门”,让外甥女留了级。 留级的这一年,孩子毕竟学过了一遍,成绩能考到七八十分,但到了三年级,又不行了。但是不能再留级了啊。第一,孩子大了呀,再留级,个子在班里太“扎眼”了;第二,义务教育出了规定,小学生不能留级了。就这样,上下去,我那外甥女是越上成绩越差。 后来上初中,就到了我任教的学校了。我利用做教师的“便利”,给孩子找好班主任,好任课教师,除了正常上课,我还给她找老师甚至亲自辅导,但无奈,聪明伶俐的外甥女,什么都是一点就通、一学就会,可就是学习不行,各科考试成绩多则四五十分,少则十几分。 我给外甥女辅导的时候发现,你给她讲,她很安静,但你若仔细观察,她的眼虽然也朝向讲的内容,但眼光却呈现出一种暗淡、无光的发散状态;便你的辅导一结束,她的眼光马上就亮了,接着就给你说起与辅导无关的事情…… 这种状况下,外甥女初中毕业就未再继续上学,到外打工了。不过现在也不错,她生性聪明,学嘛嘛分,干嘛嘛通,现在都是一家大型宾馆的领班了! 一个聪明的孩子为什么学习差?我后来总结原因,就是孩子刚上一年级时,家庭辅导过度的缘故--代替老师重新讲课了!你想啊,小孩子刚入学,啥都不知道,她以为上学就是这个样子的--在学校上课可以不听老师讲,回家后家长再给讲,考试照样得第一!孩子形成了这样的“学习思维”,当然在学校里就不学习了! 一年级内容太少、太简单了,况且孩子上学之前就会了,一天的学习内容,回家后一会儿就能学好,因此,家长的“辅导”很有效。但是,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年级的升高,难度的加大,家长“辅导力度”的减弱,不会学习的孩子,再把希望寄托于放学回家后家长的辅导,显然就力不从心了。这就像小孩子吃饭一样,小时候都是大人喂,如果自己学不会,长大后,家长总不能再时时跟着喂呀! 所以,很多家长文化水平高的孩子,“小时学习了了,大了成绩不佳”,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孩子刚入一年级时“辅导过度”的缘故。这种情况,不仅是我外甥女,我许多同事、朋友的孩子也有过很多类似情况,有的夫妻双方都是教师,孩子的学习却还不如一个农村普通家庭的孩子! 因此,一年级的孩子,学习的主阵地在学校、在课堂!要想孩子未来学习好,家长就要把眼光放远些,不要将孩子低年级的学习成绩、名次看得太重、盯得太死,更不要回家后给孩子做过度的辅导--让孩子形成在校不听课,回家再学习的坏习惯!
|
韭菜似的,让同一个年龄段的孩子入校就读,从管理的角度看,确实比较容易操作,但对孩子来说,却并非是好事。
首先,即便是同一个年龄段的孩子,因为遗传因素、家庭环境等的影响,他们在成长到6周岁的时候相互之间的差异已经很大。有个别孩子天资聪慧,又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即便再早一点进入小学也没有问题;大多数的孩子身心发展比较顺利,进入小学就读对他来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还有部分孩子在心智、身体健康状况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再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和引导,甚至有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医学介入,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进行有目的的干预,才能让孩子具备跨入小学门槛的条件。让这些不同心智水平的人同时入学,对其中的部分孩子来说,就是一种煎熬。
其次,大多数心智水平相近的孩子组成的集体,在学习活动中很难寻找榜样和偶像。在过去,一个家庭中会有几个孩子,家长因为要担负养家糊口的重任,很难将主要的精力用在孩子身上。哥哥姐姐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榜样作用,弟弟妹妹总是围着他们转,跟随着他们一道做游戏,一起学习,吃饭睡觉等生活也都在一起。可以这样说,哥哥姐姐就是弟弟妹妹的榜样和偶像,在弟弟妹妹的成长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在学校里,对学生的管束都非常严格,除了班级同学之外,和其他班级、和不同年级同学之间的自由自在的沟通和交流非常少,很多孩子又大都是独生子女,回到家里之后更是缺少同伴交流,这使得他们无法在自己的身边找寻到榜样。很多孩子寄情于网络,不少孩子跟着高年级的同学形成“小团体”,与他们在生活中找寻不到榜样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第三,一刀切的入学要求,也让那些年龄大一些的孩子失去了成为他人偶像,锻炼自己的领导才能的机会。大多数的同学都被学业所困,每天忙着刷题、应付考试,很少有时间去关心那些低年级的同学,去帮助他们解决人生的难题、学业生的困难和同学之间的纠纷。这样的状况不仅在我们这里如此,在国外也是如此。所以萨尔默·可汗在《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一书中写道:“如果强行按照年龄将孩子分开,那么每个孩子都可能损失一些东西。年龄小的孩子失去了心中的榜样,失去了偶像,失去了也许会在人生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导师;而更糟糕的是,年长一些的孩子被剥夺了锻炼领导才能以及承担责任的机会,他们的心智无法变得成熟。”
100多年前,蒙台梭利曾批评传统的按照年龄“一刀切”的做法,她指出:“把人根据年龄分隔开来,是一件非常冷酷又不符合人性的事情。对儿童也是一样,这样会打断生活之间的联系,是人与人之间无法互相学习。”但一直到现在,这样的做法还是大行其道,要在较短的时间里改变看来还是比较困难的。
从面向未来的教育的角度看,最好的方式是放开学入学年龄的限制,让不同年龄的孩子可以同时学习相同的内容,实施混龄教学。具体的策略是:学生根据学习的能力和水平来确定自己该学习什么。有学生数学特别好,已经达到了四年级的学习水平,但他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一般,还处在二年级的水平上,那就让他在上四年级的数学课,上二年级的语文课。这样,对孩子们来说,年级就不再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也不是重要的组织管理模式。在这样的前提下,入学年龄的限制就失去了意义,混龄教学自然就形成了。
在当下的情况下,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中关村三小借新学校建设之际,对学校教室的建筑结构进行了仔细的规划,营造了“三室一厅”的新的学习环境,让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各一个班级的学生集中在这样的“三室一厅”中学习,他们共同由7位教师任教,有些课程是分年级上课,有些则是混龄教学,三个年级一起上,很多活动更是三个年级的学生在“厅”里自主完成。通过结构的变化,让学习组织的形式和性质发生了改变,很好地将混龄教学的理念落到了实处。
即便没有办法像中关村三小那样构建“三室一厅”的学习环境,也可以在校园里多组织一些跨年级的学生自主活动,比如说各类社团等,给学生创设成为榜样的机会,给学生领导力和责任感的培养搭建平台。只要用心,办法总比困难多。
所有的学段都有入学年龄“一刀切”的问题,所有学段的教育都应该深思改进和变革的办法。我们的大学,学生来源结构同样也是过于单一。我们是否可以鼓励社会人员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让混龄学习成为大学教育的常态?
---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