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教
常生龙:由入学年龄想到的
常生龙:由入学年龄想到的
去年的4月份,部里发了一个通知,小学入学的年龄有所调整。原来规定年满6周岁且8月31日前出生的孩子,才可以进入到小学就读,这使得那些9月之后出生的孩子,必须要在等一年,才能入校学习。按照通知的精神,入学年龄有所放宽,当年12月31日前满6周岁的孩子,都可以申请进入小学就读。
尽管如此,有些地方还是预感到了政策松动之后带来的校舍建设等的压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并没有立即放开,依然坚持原来的入学政策,严控9月份之后出生的孩子入学。
每年像割韭菜似的,让同一个年龄段的孩子入校就读,从管理的角度看,确实比较容易操作,但对孩子来说,却并非是好事。
首先,即便是同一个年龄段的孩子,因为遗传因素、家庭环境等的影响,他们在成长到6周岁的时候相互之间的差异已经很大。有个别孩子天资聪慧,又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即便再早一点进入小学也没有问题;大多数的孩子身心发展比较顺利,进入小学就读对他来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还有部分孩子在心智、身体健康状况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再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和引导,甚至有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医学介入,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进行有目的的干预,才能让孩子具备跨入小学门槛的条件。让这些不同心智水平的人同时入学,对其中的部分孩子来说,就是一种煎熬。
其次,大多数心智水平相近的孩子组成的集体,在学习活动中很难寻找榜样和偶像。在过去,一个家庭中会有几个孩子,家长因为要担负养家糊口的重任,很难将主要的精力用在孩子身上。哥哥姐姐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榜样作用,弟弟妹妹总是围着他们转,跟随着他们一道做游戏,一起学习,吃饭睡觉等生活也都在一起。可以这样说,哥哥姐姐就是弟弟妹妹的榜样和偶像,在弟弟妹妹的成长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在学校里,对学生的管束都非常严格,除了班级同学之外,和其他班级、和不同年级同学之间的自由自在的沟通和交流非常少,很多孩子又大都是独生子女,回到家里之后更是缺少同伴交流,这使得他们无法在自己的身边找寻到榜样。很多孩子寄情于网络,不少孩子跟着高年级的同学形成“小团体”,与他们在生活中找寻不到榜样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第三,一刀切的入学要求,也让那些年龄大一些的孩子失去了成为他人偶像,锻炼自己的领导才能的机会。大多数的同学都被学业所困,每天忙着刷题、应付考试,很少有时间去关心那些低年级的同学,去帮助他们解决人生的难题、学业生的困难和同学之间的纠纷。这样的状况不仅在我们这里如此,在国外也是如此。所以萨尔默·可汗在《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一书中写道:“如果强行按照年龄将孩子分开,那么每个孩子都可能损失一些东西。年龄小的孩子失去了心中的榜样,失去了偶像,失去了也许会在人生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导师;而更糟糕的是,年长一些的孩子被剥夺了锻炼领导才能以及承担责任的机会,他们的心智无法变得成熟。”
100多年前,蒙台梭利曾批评传统的按照年龄“一刀切”的做法,她指出:“把人根据年龄分隔开来,是一件非常冷酷又不符合人性的事情。对儿童也是一样,这样会打断生活之间的联系,是人与人之间无法互相学习。”但一直到现在,这样的做法还是大行其道,要在较短的时间里改变看来还是比较困难的。
从面向未来的教育的角度看,最好的方式是放开学入学年龄的限制,让不同年龄的孩子可以同时学习相同的内容,实施混龄教学。具体的策略是:学生根据学习的能力和水平来确定自己该学习什么。有学生数学特别好,已经达到了四年级的学习水平,但他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一般,还处在二年级的水平上,那就让他在上四年级的数学课,上二年级的语文课。这样,对孩子们来说,年级就不再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也不是重要的组织管理模式。在这样的前提下,入学年龄的限制就失去了意义,混龄教学自然就形成了。
在当下的情况下,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中关村三小借新学校建设之际,对学校教室的建筑结构进行了仔细的规划,营造了“三室一厅”的新的学习环境,让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各一个班级的学生集中在这样的“三室一厅”中学习,他们共同由7位教师任教,有些课程是分年级上课,有些则是混龄教学,三个年级一起上,很多活动更是三个年级的学生在“厅”里自主完成。通过结构的变化,让学习组织的形式和性质发生了改变,很好地将混龄教学的理念落到了实处。
即便没有办法像中关村三小那样构建“三室一厅”的学习环境,也可以在校园里多组织一些跨年级的学生自主活动,比如说各类社团等,给学生创设成为榜样的机会,给学生领导力和责任感的培养搭建平台。只要用心,办法总比困难多。
所有的学段都有入学年龄“一刀切”的问题,所有学段的教育都应该深思改进和变革的办法。我们的大学,学生来源结构同样也是过于单一。我们是否可以鼓励社会人员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让混龄学习成为大学教育的常态?
---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