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教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读懂“度”字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20/4/13 21:01:37 作者:昝晓芳 浏览次数:490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读懂“度”字

人生四“度”,每一“度”都是一门学问。

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守“度”是人生大智慧。

这四“度”,你读懂了几个?
1、说话要适度

何为说话适度?没把握的事,不要轻易说;没发生的事,不要胡乱说;做不到的事,不要随口说。

更重要的是:不喜欢的事物、不赞同的观点,不要贬低地说。

我们用三年学会说话,却要用一辈子来学会闭嘴。

想起曾看过一个关于孩子的采访,其中有一个采访问题是:家长给你讲题时,曾严厉批评过你吗?

50%的孩子选择了“是”这一选项,并且模仿了平时父母批评自己的话:

别人都能学会,你怎么就学不会?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孩子!”“学了这么多遍还学不会,你是猪脑子吧!”“看看谁谁谁,哪都比你强,我真是后悔生你。”

诸如此类的答案从孩子口中说出,听着实在是让人心碎。

这样的骂法,早就过了教育孩子的度,堪称辱骂了。

这样不经思考的侮辱性言语,会影响人的一生。

不单单是父母对孩子,很多夫妻之间、朋友之间甚至是孩子对父母说的话,如果不把握言语的度,让坏情绪占了上风,会后悔一辈子。

知乎上关于“你见过情商最高的行为是什么?”这一问题,有一个很棒的答案:

与你爱的人吵架的最高潮,能让他全盘崩溃的那句就在你的舌尖上,你却忍住了没有说。

沟通从来不是为了压过对方,这不是比赛。

比起总是用言语攻击对方企图让自己站上沟通的制高点,“我知道你介意什么,所以我从来不说”更是智慧。

讲究说话的度很重要,当你能掌控自己的嘴,你就能掌控自己的命运。

总是要用话语胜过别人,来满足自己快感的人,不仅情商低,而且没教养。

一个人说话克制的程度,决定人生所能抵达的高度。

纵使再亲近的人,讲话也需要分寸感。

当你懂得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在每一句话说出口之前过一遍心,你就会明白,说话这门艺术,从不需要刻意去学。
2、读书有厚度

曾看过这样一组数据:

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犹太人拿走了20%的化学奖,25%的物理学奖,27%的生理与医学奖,41%的经济学奖,12%的文学奖,同时还拿到了1/3以上的普利策奖,1/3以上的奥斯卡奖。然而犹太人只占世界人口的0.3。

不难发现读书对于人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它并不是一种通往成功的直接途径,读书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在日积月累中,吸取书籍的养分,终有一天,厚积薄发。

作为歌手中的一股清流,李健虽然看上去沉稳、宁静,但骨子里却有股讨人欢喜的幽默劲儿,这也让他成为越来越多人心目中的男神。

而这种难能可贵的反差,来自于他读过的书。

李健曾说过:“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你需要选择一些经典的书籍去看,因为它们是被无数人检验过的,被时间检验过的。”

正是在数年读书的沉淀之下,才成就了这位了不起的歌手。

先是《中国诗词大会》,后是《朗读者》,董卿用她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满腹诗书的本领,吸引着一波又一波的观众。

她曾说过,自己从小就喜欢背古诗词,长大后工作,无论多忙,每天都会“保持睡前一个小时阅读,雷打不动。”

她大赞读书的益处:“不读书就像没有吃饱饭一样,精神上是饥饿的!读书让人学会思考,让人能够沉静下来,享受一种灵魂深处的愉悦。”

厚积薄发,才赢得无数掌声。

很多人总觉得,自己看过那么多书,其实根本记不住多少内容,都是白读。

可世间才不会有白做的事,每一本书也都不会白读,你现在的阅历、成就、思想都来自于你读过的每一本书。

读书和不读书的人,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世界。爱读好书的人,早就将书中的黄金屋印记在心,用书籍的厚度铺就了人生的高度。
3要胸怀大度

康德曾说过:“世界上唯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

而最令人敬仰的道德准则莫过于宽宏大度、虚怀若谷的胸襟。

观德于忍,观福于量,看一个人有没有德行,就看他忍耐、忍辱的修养;看一个人的人生以至后代有没有福报,就看他的心量到哪里,量大福就大。

三国时期,建安才子陈琳奉命写下《讨贼檄文》,说曹操是乱臣贼子,把曹操的“恶”描述得入骨三分,淋漓尽致,当时卧病在床的曹操惊得浑身发冷。

待曹操打败袁绍,陈琳被俘,以为自己性命难保,却不知曹操看中了他的文笔与才气,竟留他在身边作记室。

后来陈琳将一身才华智慧奉献给了曹操“天下归心”的大业,创作了不少流芳百世的诗歌。

细想,若是曹操念及那篇檄文,怀恨在心,岂不是就错过了这位打破汉代文人诗歌消沉局面的才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有气量的人方能获得成功。

清朝宰相张英的邻家造房占了张家三尺地基,张家人不服,修书一封到京城求张英主持公道,张英看完书信后回复道: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收到回信后立马将宅地退让了三尺,而邻家见张英家人如此胸怀,也将自家退让了三尺,六尺巷因此得来。

张英的宽容让这个故事被无数后人铭记,一个人的胸怀有多大度,事业就能做到多大。

很多人总觉得一味地忍让只会委屈了自己,但其实只有胸怀不够大度的人才总是感觉委屈。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胸怀,胸怀如海,人自贵。

4、格局有宽度

很多事情,不是从智商和学识来划分的,而是从格局开始的。

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谚语:再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锅。

一个人能取得多少成就,过怎样的人生,取决于这个人的格局和视野的大小。

大事难成,往往因格局太窄。

作家刘墉曾在自己的书里分享了这样一则故事:

大学时期的同学跟他抱怨老板,自己做着累死累活的工作,却只给一丁点儿工资,还故意拖延他的绿卡申请。

刘墉听完,故意和同学说:“这么坏的老板,你怎么能白干这么久,你要多学习一点东西再跳槽,这样才不亏。”

同学觉得刘墉说的有道理,于是天天主动加班,学习各种商业文书的写法,甚至还学了修复印机的技能,想着以后自己创业了省一笔维修费。

就这样过了半年,刘墉又问同学:“你跳槽了吗?”

同学笑着说:“我现在升职加薪了,老板对我刮目相看,我干得开心,不跳槽了。”

能将自己格局放开,转化心态,就会发现生活哪有那么多烦心事和不公平。

如果能以主人公的心态来对待事情,就会发现很多困难都是让自己学习成长的经历罢了。

人挪活,树挪死。

总是拘泥于一念,无法打开格局,只会让路越走越窄;而转换心态与思维,将格局放大,就能有全新的视野,成就新的舞台。

曾国藩曾有句名言:“谋大事者,首重格局。”

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长久,让格局宽大起来,才能将路走得更远。
5、人生四“度”,每一“度”都是一门学问。
    无需学出什么名堂来,只要明白这其中的道理:

用宽广的胸怀去对待别人;用妥帖的言语同他人沟通;用读好书来充实精神;用大格局面对生活窘境。

人生的船是自己掌舵的,只有坚守这四“度”,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把路走得越来越宽、越来越直。

愿你也能明白这四“度”背后的意义,无论生活在何处,都能用心中的尺度把握人生。共勉。

---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