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教
鲍鹏山:为什么一定要读“四大名著”这样的经典
鲍鹏山:为什么一定要读“四大名著”这样的经典
一
父亲的家国情怀
我对教育问题的很多思考是从观察我父亲来的。我父亲以前读的是私塾,他读书不多,时间也不长,就读了两年的书,但他读的全部是经典教育。他跟老私塾先生读的是《幼学琼林》,读的是《千家诗》,读的是《论语》,一本论语他是背完的。
因为我们家在乡下,他读书的时候,城市的人已经不再读经了,开始在做所谓的新式的教育。在乡下发展慢一点,新式教育还没有过渡过去。
后来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跟我父亲年龄差不多的,在城市长大的人,他们认识的字跟我父亲差不多 ,他们也能看报纸,这一点跟我父亲都没有区别。区别在哪里?就是我父亲他有情怀,他有一整套的价值体系,仁义礼智信,他有他自己审美的东西。
晚上乘凉的时候他会给你背几首诗,“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他有这样的审美。读了这些千家诗,这些传统经典以后,等于说它给你眼界上加了一个东西,你再看这个世界的时候就美了。
我从青海师大回老家过年,他让我给观音庙写一幅对联(由父亲牵头在我们村里修的一个很小的小观音庙),我哪知道怎么写。父亲见我拿着笔在那里无所适从,他就说“你就这么写吧,庙小无僧风扫地,天高月小佛前灯”。这个对联很漂亮,庙小没有和尚,风来扫地,天高月很小,但是这个月就是佛前的那盏灯。真的很美,所以读经典长大的,你头脑里面首先就有一个审美的眼光。用了两年多读完的经典,让他一辈子有这样的眼光,一辈子有这样的一个心胸。
二
要引导孩子养成从小读经典的习惯
我孩子是能背下全本《论语》的。在他小时候,我太太每天晚上让他背三十个字。有的长一点,字稍微多一点,有的短一点,十几字,像“君子不器”,就四个字,孩子就这么背。
所以一开始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就要选定一个必读的,带着孩子读。
现在很多的家长发现小孩到了初中,作文写不好,家长开始着急了,然后找老师给他补习怎么写作文。结果就是老师给你范文,让你去模仿,甚至搞几个框架,让你去填,然后让你背上一百篇,到高考的时候去套,没有别的办法。为什么?这也不能怪老师,你基础不好,临时让你会写作文,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这个办法。
所以你不想孩子将来上初高中以后,因为写作文犯愁,你就必须从小学开始。因为语言的素材是需要慢慢积累的,你不可能让他一天之内背掉一万个成语,即便背了他也不会使用。
三
青少年要读什么样的书?
我们的年轻人知道用东西都要用最好,买东西都要注意品牌,为什么?因为品牌是技术的最高的结晶。
当然想买更好的东西你就要付出更多的钱,同样,读一部经典,你也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就是需要牺牲掉更多轻松阅读的心态,你要动更多的脑筋,并且有时读起来你会觉得有些艰难,这就相当于你多付钱一样。但是你多付出的这些,你获得的会更多。
有些时髦的东西,你读完了以后,你过十年以后,可能没有人知道了,被时代给黑掉了,但经典不同,下去一百年,一千年它依然永不退色。
第二点就是读书要有系统。读书是为了给人建构一个精神的空间,有很多人读书也很多,但是他读书不成系统。他今天读一本稻盛和夫的,明天又读一本大江健三郎的,后天又读一本美国作家的。到最后,他读了很多书,但是这些书它不能够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当你不构成一个知识体系的时候,就像你在旷野上,这里建一堵墙,那里又建一堵墙,最终经过风吹雨打,很快就会坍塌了。
最后,《论语》是肯定要读的,这是中国人的必读书,“唐诗宋词”、“四大名著”也是一定要读的。因为人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除了功利的眼光之外,还需要有一个审美的眼光。在这个世界大自然不光提供土豆给我们吃,还给我们提供了鲜花让我们去欣赏,你不能光吃土豆不看鲜花。
---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