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不冲动不畏惧 家长教孩子正确对待校园欺凌
不冲动不畏惧 家长教孩子正确对待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是每位父母都不愿看到的一幕,无论自己的孩子是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不仅是因为肉体上的伤痛,更让我们心疼的是孩子受到沉重的心理创伤。
当我们不愿看到本应纯洁天真的孩子们被暴力、歧视这些糟粕所污染时,仔细想想,成人的世界里就没有欺凌吗?“欺负新来的”、“上级抢了下级的功劳”“被绯闻了”,这些事情成人不熟悉吗?欺凌这种事只是成人做得更隐晦罢了。人性使然,形式不同罢了。
既然这可能是会伴随孩子一生的话题,那不如就让孩子在童年时期,在第一次遇到霸凌时,就增长如何处理“不公平待遇”的能力,并拥有良好的心态去面对这一切。彻底教会孩子一件事情:任何杀不死你的东西,都会让你更为强大!
要引导孩子在面对欺凌时“遇强则强”。家长可以用以下5+2个步骤帮孩子变成正义勇敢的小超人来面对目前的磨砺。
Step1 家长先判断是否真遇到了欺凌
“ 帮助孩子认清事实很重要,不能夸大不能化小”
对于没有是非判断能力的小孩子,因为没有生活经验帮他去判断这件事是被别人欺负还是孩子们的打闹,所以当孩子告诉父母,有同学打他的时候,父母就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仔细问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帮助孩子判断是否遭遇到了校园欺凌。如果只是孩子们用拳脚处理了他们之间的矛盾,那父母们就不用如临大敌了,谁小时候没打过架呢?
所以特别奉上教育部颁布的校园欺凌都包括哪些行为,来帮助家长们判断。
孩子遇到这样的行为,就是欺凌,就要反抗。
1. 叫受害者侮辱性绰号;指责受害者无用、侮辱其人格等。
2. 对受害者进行重复性的物理攻击。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推撞绊倒、拉扯头发;使用管制刀具、棍棒等攻击受害者。
3. 干涉受害者的个人财产、教科书、衣裳等损坏,或通过他们嘲笑受害者。
4. 欺凌者明显地比受害者强,而欺凌是在受害者未能保护自己的情况下发生。
5. 传播关于受害者的消极谣言和闲话。
6. 恐吓、威迫受害者做他或她不想要做的事,威胁受害者听从命令。
7. 让受害者遭遇麻烦,或令受害者招致处分。
8. 中伤、讥讽、贬抑评论受害者的体貌、性取向、宗教、种族、收入水平、国籍、家人或其他。
9. 分派系结党:孤立或排挤受害者
10. 敲诈:强索金钱或物品。
11. 画侮辱性的画。
12. 把一些带有污辱性的视频上传到网上。
Step2 遇到欺凌,一定先共情!
“ 父母要给孩子充分的情感支持,才能帮助孩子更快走出阴霾”
如果真是遇到霸凌,父母一定要坚决地站在孩子身后无条件地支持孩子,让孩子们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和关爱,如果孩子在面对困难时,他依然确信父母的爱与接纳,那么孩子会获得极强的安全感,并滋生出坦然面对的勇气。所以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共情。
“孩子,爸爸妈妈知道你现在一定很委屈/生气/害怕(说出孩子的情绪感受),我们都很心疼你经历了这些事情,如果你还是很伤心,我们在你身边,你想哭就哭吧。这些事情都会过去的,我们能让一切都好起来的,爸爸妈妈陪着你。”
这样做是为了给孩子两个信号:
1、认可孩子情绪的合理性
可会帮助孩子很快地走出被欺凌的心理阴影,心理咨询的基础理论就是“被看见即是疗愈的开始”。孩子的负面情绪第一时间被父母接纳后,他会知道自己已经安全了,噩梦就此终结,可以开始放松下来了。
2、让孩子知道他拥有终结一切悲伤的主动权
只有当孩子深入骨髓地透彻了解这点,他才能在每次遇到危险和伤害时,更倾向于积极地寻找出路,而不是过久地停留在“无所适从”或者“寄希望于别人”的被动之中。
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个阶段,孩子无论是希望一次次重复描述欺凌过程,还是闭口不谈,都应该被允许;另外,情绪释放的时间长短因人而异,父母不要急于让孩子从痛苦中出来。
特别注意: 这时的父母千万注意语言,切不可雪上加霜。
“你怎么这么懦弱,能让人这么欺负!”
“他怎么不欺负别人?肯定是你不好!”
“哭哭哭!就知道哭,怪不得别人专欺负你呢!”
这些话会比来自同学的欺凌更陷孩子于万劫不复之中。被欺凌的孩子如果听到这些话难免陷入困惑,弄不清到底是谁对谁错?是不是自己就应该被欺负?受到了伤害是不是不应该产生痛苦的情绪?等等。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当再遇到欺凌时,不论是在亲密关系还是职场社会,他们不会反抗,并自动终结掉一切,解决问题的内动力就很小。所以,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请父母们在孩子遇到困境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是不是会造成二次伤害。
(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