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教


杨东平:成功的家庭教育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19/11/21 15:54:22 作者:昝晓芳 浏览次数:401

杨东平:成功的家庭教育

杨东平,1949年9月生,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导,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自然之友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现代化理论、教育公平、教育公共政策等,曾任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总策划。

【对话内容】

喜欢阅读,教育已经成功了一半

问:您是大学者,是教育专家,您认为什么是成功的家庭教育?

杨东平:怎么衡量家庭教育是成功的?第一个指标,当孩子在幼年与书籍为友,喜欢阅读,教育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好的书籍会奠定孩子的精神底色,那些基础价值观将影响孩子终生。

第二个目标就是在他高中左右能够形成一个比较明确的个性和特长,包括兴趣爱好,孩子形成自我,能够去自我发现和学习,就算成功了。我们看到太多被考试压倒的孩子,如果给他三天时间自己安排,他除了做作业就不知道做什么,精神上一片空白,这就是教育的失败。

把儿童当儿童看待

问:基于您的这两个标准,对于家庭教育而言,该注意一些什么?

杨东平:第一是要宽容、善待儿童,保护他正常的生活,保护他的身心健康,把儿童当儿童看待,这就是一种最重要的教育。

第二是等待。韩国有一本书叫《好妈妈慢慢来》,现在家长太着急了。作家毕淑敏说树不可长得太快,一年生的当柴,三年五年生的当桌椅,百年的树才是栋梁材。越是名贵的木头生长期越长,像紫檀、黄花梨。人也同样,所以不要着急,耐得住心,平常心也是一种耐心。

第三是解放。陶行知提出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耳朵,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空间。俞平伯有一个教子理念,叫做大水养鱼,就是给孩子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池子越大,水越多,才可能长成大鱼。不是把孩子的时间、空间全部占据了,就能培养出人才。另外对孩子不宜过早定向,否则杨振宁就是个熟练的会计师,齐白石只是一个优秀的木匠。

第四是发现。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最重要的功能是帮助孩子发现他的自我,发现他的个性。巴菲特说,父母唯一应该为孩子做的事情就是找到孩子的热情所在,鼓励他全力以赴地去追求。找到热情是一个辛苦而又玄妙的过程,需要很大的自由空间,父母如果施加压力,只会适得其反,父母只要告诉孩子做选择时不要考虑地位和回报,就像乔布斯说的,做自己真心喜爱的事情。

 

马拉松前几圈领跑的人几乎都跑不到终点

问:现在家长也好,社会也好,都有一个这样的说法,“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您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杨东平:今天我们看到很不幸的几种家长。第一类,把小孩送到寄宿制学校交给老师,或者上重点学校,觉得进保险箱了,放弃家庭教育。

第二类更普遍,很多家庭沦为学校应试教育的帮凶。学校通过家校通覆盖了家庭领域,家长帮着老师监督压迫学生,周末还要上各种补习班,有人叫“五加二、白加黑”。后果大家可以想象,即便孩子上了重点学校,他的健康、他的情感、他的人格、他的个性,这些重要方面都得不到关注。

第三类是用力过猛,中国出现了很多虎妈、狼爸,小孩才三岁,家长就已经像热锅上的蚂蚁,在QQ群上天天讨论,想尽各种办法“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蛊惑人的商业口号,引起了全社会的焦虑,甚至很多家长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全天候陪伴。家长对孩子造成的压力不堪忍受,是让一些孩子最终走上绝路的原因之一。

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吗?起跑线上的竞争成了当下最有煽动力的商业口号,而且起跑线不断往前移,现在已经移到幼儿园升小学了。其实起跑线上的竞争是一个伪命题。孩子永远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只会累死、病死在起跑线上。起跑线上的竞争对刘翔重要,他需要争分夺秒,而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大家知道马拉松前几圈领跑的人几乎都跑不到终点,过早透支体力就会是这种结果。

名人之后大多成为教养良好的平民和各种专门人才

问:对于家庭来说,该如何破除起跑线上的恐惧呢?

杨东平:破除起跑线上的恐惧,今天的家长一定要有一颗强大的平常心,不要为商业蛊惑所困扰,不要为攀比所困扰,坚持常识,把儿童当儿童,淡化早教热、培训热、分数崇拜、名校崇拜。现在人人都这么做,不这么做的人就非常惶恐,觉得是不是落伍了,被淘汰了。实际上孩子的健康、人格、个性、兴趣、好奇心、想象力、阅读等比那些东西重要得多,而这些事情很大程度上靠家长。

家长如果没有一颗平常心,你的家庭是不会太平的,家里就是一个战场,从三岁开始,一直到二十岁。家长的焦虑无非就是让孩子上一个重点大学,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到底什么才是理想的教育?是重视分数,一味追求好成绩,还是培养一个身心健康、快乐的孩子?我认为,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比什么名校都重要,身心健康比成绩更重要。

什么是素质教育?就是让小孩每天多睡一小时,每天多玩一小时,我们家长能不能做到?不能,就把他送到补习班去,一天不见太阳。其实很多具有人生智慧的人,对子女的期望是相当“低”的。鲁迅坚决反对孩子做空头文学家。老舍的期望是粗通文墨,自食其力,既不欺负别人,也不为别人所欺负。这是基于一种通达、透彻的人生观。事实上,名人之后大多成为教养良好的平民和各种专门人才。

 

价值观与“可迁移能力”很重要

    问:对于学生也好,家长也好,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孩子将来能找一个好工作,这会不会与您上面讲的一些观点相矛盾?

杨东平:大学生最难就业季,总是一个很热的话题。但我们都知道,一方面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一方面大量企事业单位招不到人,这两个现象一直是并存的。除了有一些结构性的失调,比如法学、英语、计算机等前些年大干快上的低成本专业过剩,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现在大学培养的人才不符合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用人单位反映最强烈的其实不是专业知识,它最看重两个素质,一个叫价值观,就是基本人格,你是不是一个好人,有没有服务社会的公益心,如果你是一个三心二意、投机取巧,拿企业当跳板的人,企业最怕这种人。第二是可迁移能力,就是沟通能力、合作能力,有没有行动力、创造力,有没有业绩,然后看你的组织管理能力、勇气和意志力,可是我们的教育忽视了这些能力的培养。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的本质是非常人文化的,一点都不功利。它是一种启蒙,一种唤醒,一种打开,一种点燃,是培育丰富的内心世界,提高他的精神高度,对学生进行人格养成的教育,而知识教育只是它较小的一部分。

对于人格养成,对于一个人优秀的性格、情感、气质、有梦想、开朗、乐观、勇气、毅力、坚韧等,这些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安身立命之本。同样,一个人能力的养成,最重要的是可迁移能力,学习的能力,不是具体的专业知识,因为具体知识是很快可以成就的,或者说很容易从百度上获得。 整理/吴再柱

 

---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