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家教
家教观点:在家里你越强势,孩子未来越悲惨!
家教观点:在家里你越强势,孩子未来越悲惨!
曾经有一位女高管,在网上曝光过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受到欺凌的事情:有一天她回家发现,孩子的眼睛受伤了。她询问原因,孩子一开始不愿说,在自己再三逼问下,才坦诚是被同学打的。让这位妈妈没有想到的是,这并不是孩子第一次在学校受到同学的“欺负”。被迫为别人洗饭盒、帮别人做作业……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这位妈妈非常气恼,责问孩子:“为什么不早点告诉妈妈?”但是,孩子竟然说:“怕你骂我。”
孩子竟然会因为担心被妈妈骂,而隐瞒自己在学校受到欺负的事情。这位妈妈也坦诚说,可能是平常对孩子太过严厉,让孩子非常害怕。这位妈妈说,自己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是一个雷厉风行的人,但是孩子居然会如此胆小懦弱,也不知道是像谁,这也让她非常困惑。我们经常会看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些父母能力非凡,事业成功,在孩子的教育上也很用心,可他们的孩子却懦弱、笨拙、自卑、消沉,没成为出色父母的“翻版”,却几乎是父母形象的“反面”。
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背后的深层原因正在于父母的强势。父母在生活中时时刻刻希望能够代替孩子去选择、做决定,包办代替孩子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一、家长不要以自己的有限,来指导孩子无限可能的未来
我们常常听到父母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当我们做的事情不合父母心意,或者父母认为不对时,就会拿出这句“至理名言”,试图让我们知道,按照我们的方法去处理这件事情,一定会吃大亏的。
在孩子成长的路上,父母习惯以过来人的身份,长者的姿态,凭借自己的经验,试图斩断路上所有的荆棘,让孩子少走一点弯路。
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你告诉我梅子是酸的,可是如果我从来没有吃过,我又怎么可能知道梅子的酸到底是什么味道。即使前路坎坷,但是我没有亲身经历过,又怎么知道什么是对是错。
即使父母的经验是正确的,但是孩子不可能牵着父母的手走一辈子。龙应台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当孩子要独自一人面对事情时,没有经验,没有经过挫折与磨难的他又该怎么办呢?
家长不要以自己的有限,来指导孩子无限可能的未来。如果家长急于以一种成人世界的思维和标准来限制、规范孩子,很容易压抑孩子的自由意志和创造力;压抑感还容易刺激出负面情绪,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二、物质的优越,精神的贫瘠养不出优秀的孩子
曾在网上看到一位妈妈的诉苦:自己的儿子从小就是学霸,985名校毕业。可是大学毕业一年,他失业三次。前两次是没过试用期,第三次是自己估计通不过,主动打包走人了。
然后他就拒绝再找工作,现在已经在家闷了快半年,整天打游戏到深夜,无节制地吃垃圾食品。这位妈妈急得起火,偷偷打电话给儿子的前领导。
对方也坦诚,说:你儿子对工作不上心,好几次安排他工作,他根本就不干,还没有任何理由,批评他一次,第二天人家就不上班了。而且他不太懂事,开会老呛领导,走廊里见了老总从来不打招呼,跟同事相处也不好……
这些话让这位妈妈很吃惊,她从来没有想到在学业上如此优秀的儿子,会在工作上如此幼稚。
以前我们会把那些到了上班年纪却还靠父母养活的人,称为“啃老”,而现在使用最多词则是“巨婴”。
这些人,不仅是行为上显得很幼稚,更重要是在思想上没有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还没有摆脱依赖的想法。
现在的孩子从小的生活环境很优越,家长们都是极尽所能为孩子提供自己所有的一切,但是这种面面俱到的保护,也让孩子丧失了独立的能力,不仅是独立生活的能力,还有独立的思考能力,让孩子从物质到精神上养成依赖家长的习惯。
对于这一代人来说,面对物质压力相对较小,并不会因为一天没工作就没饭吃,父母提供的坚强后盾,让他们可以选择遇到困难与挫折时,龟缩在父母提供的避风港中,畏缩不前。
从这个角度来说,父母提供帮助的越多,孩子越长不大;父母包办的越多,孩子越没有责任感。
三、你可以不认同孩子的选择,但请尊重孩子的选择
很多父母与子女最大的矛盾在于难以认同对方的观点与做法。父母试图以经验说服子女,而子女则认为父母的那一套早就已经过时了。
还记得那个12年春节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的北大学子王猛吗?在控诉父母的万言书中,他写道:他想按老师要求穿短裤,妈妈不同意;他对奥数有兴趣,爸妈反对他上课、比赛;他交的朋友,爸妈都要过目;他想去外地读书,被爸妈拒绝;上了大学,爸妈将他托付给亲戚,开始另一种方式的控制……
在父母看来,这些都是对孩子的爱,对王猛而言,却是对他人生长达30年的肆意操控、包办。
年龄之间的差距,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个体之间的差异,决定了父母与子女之间不可能事事达成一致。实际上,没有两个人能事事达成一致,即使双胞胎之间的想法也不可能都一样;父母之间也是如此,否则就不会有夫妻会吵架了。既然如此,又怎能要求孩子与父母之间在想法、做法上要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呢?
作为父母可以不认同孩子的选择,但请尊重孩子的选择。
金星在一档节里问孟非,“假如你的女儿,谈了一个男朋友,你一点都不喜欢他,怎么办?”孟非说,“少来往。”孟非对待女儿的样子,也是所有孩子对父母期望的样子。
正如毕淑敏所说, 孩子的生命,自有他该有的轨迹,该承受的,该经历的,他都应该有完整的体验。如此,他的人生,才能称得上是值得的。
(文章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