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导读
江苏省家庭教育指导大纲
江苏省家庭教育指导大纲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高我省家庭教育总体水平,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江苏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结合我省多年来家庭教育工作实践,现将原《江苏省家庭教育纲要》(2001年)更名为《江苏省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并修订如下。
第一章 总纲
一、家庭教育的基本含义:是由家长(主要指父母及家庭其他成年成员)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照一定社会关于培养人的准则和要求,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的生活实践,对儿童实施的教育。家庭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关民生幸福和社会和谐。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终身性、灵活性、互动性、社会性等特点。
二、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立足于家庭,协同学校和社会,对子女进行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教育,促进孩子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适应未来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建设者。
三、家庭教育的基本理念:一是以身作则。家长要在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方面为孩子作出表率,做到言行一致。二是循序渐进。家庭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标、有步骤地进行。三是因材施教。家长要从孩子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教育。四是严慈相济。既指父母的相互配合,又指对父母的任何一方而言,都要做到严格要求与慈爱关怀相配合。
四、家庭教育的工作目标:用现代的科学教育理念,指导家长明确自己培养下一代的责任,提升合格家长应具备的素质,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掌握科学的教子方法,不断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服务,为促进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服务。
五、家庭教育的指导原则:一是坚持“儿童为本”原则;二是坚持“家长主体”原则;三是坚持科学性和适用性结合原则;四是坚持系统性和针对性结合原则;五是坚持“多向互动”原则。
六、家庭教育指导大纲的适用范围:本《大纲》适用于全省各级各类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和相关职能部门、社会团体、宣传媒体等组织对新婚夫妇、孕妇、18岁以下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开展的家庭教育指导行为。
第二章 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和要求
一、孕期的家庭教育指导
(一)家庭教育指导重点
引导怀孕夫妇共同做好优生、优育、优教的知识准备、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
(二)家庭教育指导内容要点
1、重视孕前指导
鼓励计划怀孕夫妇参加孕前健康教育、优生健康检查、风险评估、咨询指导等专项服务。选择适宜的受孕年龄和季节,并注意形成良好的饮食卫生和生活习惯。
2、关注孕期保健
指导孕妇掌握优生优育知识,配合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产前检查和产前诊断,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避免烟酒、农药、化肥、辐射等化学物理致畸因素,预防病毒、寄生虫等致畸因素的影响;科学地增加营养、合理作息、适度运动,进行心理调适,促进胎儿健康发育。
3、培训准家长
指导孕产期夫妇做好当家长的心理准备,学习育儿的方法和技巧,购置儿童生活必备用品和保障母婴健康的基本卫生用品,营造安全温馨的家庭环境。
二、0—3岁年龄段家庭教育指导
(一)家庭教育指导重点
指导家长做好新生儿的保育工作;进行婴幼儿生长发育规律基本动作的训练,语言发展训练;掌握引导婴幼儿利用感官发展感知能力、交往能力的技巧;探索逐步建立安全型亲子依恋关系的方法,培育良好的习惯和性格。
(二)家庭教育指导内容要点
1、新生儿期
从出生到满28天为新生儿期。此阶段孩子身体各器官的发育不完善,生理功能不健全,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抵抗力弱,发病率及死亡率高,以保养为主。
(1)母乳喂养指导
指导母亲加强乳房保健,在产后尽早用正确的方法哺乳;在睡眠、情绪和健康等方面保持良好状态,科学饮食,合理营养;早开奶,按需喂哺。在母乳不充分、母亲无奶或不适宜哺乳的情况下采取科学的混合喂养方法,适时添加辅食。每天应给新生儿喂水。
(2)科学保育指导
一是环境适宜。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差且不稳定,因而必须做到冬季保暖,夏季防暑。室温保持在20-22℃,湿度在50%左右。随着气温的变化,随时调节室内温、湿度,要保持室内环境清洁卫生、阳光充足、空气新鲜、安静舒适。 二是预防感染。新生儿皮肤粘膜发育不完善,病原菌容易侵入,因此,新生儿的脐带脱落后应勤洗澡,保持皮肤的干燥、清洁。衣、被应勤换、勤洗、勤晒,奶具、食具均应煮沸消毒。护理新生儿前要洗手,防止交叉感染。三是悉心护理。要特别耐心细致、动作轻柔、观察敏锐。新生儿衣着要柔软、轻便,透气性好。要培养独睡习惯,经常搬翻小儿头位、体位及睡姿,防止头形不正。每天给新生儿进行抚触,让大量温和、良好的刺激通过皮肤传递到中枢神经,有利于新生儿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和安全感,增进亲子交流。发现小儿哭声无力、呼吸增快、面色改变、不肯吃奶、经常哭闹、大小便有异常等均应及时查找原因,必要时请医生诊断。
2、婴幼儿期
从出生28天至3周岁为婴幼儿期。这个时期家庭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小儿良好的生活、卫生和行为习惯,促进动作的发展,进行智力启蒙,发展口头语言能力,培养良好的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能力。
(1)习惯培养指导
指导家长根据婴幼儿的身心特点开展四大习惯的培养:一是饮食习惯。婴儿从4-6个月开始添加辅助食品,为断奶作准备。但不宜突然或生硬断奶,否则会影响小儿情绪和健康。1岁半左右的幼儿应开始拿匙吃饭;2岁能拿匙扶碗;3岁能独立进餐。平时尽量少吃零食,不挑食、不偏食,进餐时不玩耍走动。饭前洗手,饭后漱口。二是睡眠习惯。1岁左右小儿除晚间10小时左右睡眠外,上、下午各小睡1.5—2小时;1岁半以后,午睡2—2.5小时。小儿睡床应有栏杆,培养自动入睡的习惯。三是穿衣、盥洗习惯。要求1岁以上小儿能在大人帮助下穿衣、盥洗;3岁左右逐步能独立穿、脱单衣及鞋袜。养成每天自觉洗脸、洗手、洗脚和经常洗澡、洗头的卫生习惯。四是大小便习惯。8—10个月的小儿要培养坐盆大小便;3岁时稍加提醒会主动坐盆。
(2)营养保健指导
一是合理营养。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必须供给足够的、均衡的热能和营养素,食物要荤素、甜咸、粗细干湿搭配。二是预防接种。1岁以内完成预防接种的基础免疫,1岁以后按期进行加强免疫。三是定期体检。对小儿身长、体重要进行连续的测量与评价,发现肥胖过度或生长滞缓,要分析原因,采取措施。1岁内每隔3个月,1—3岁每隔半年去儿保门诊体检一次。四是防治“四病”。防治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小儿肺炎、婴幼儿腹泻。五是避免意外事故。2—3岁的幼儿喜欢到处摸弄,父母在环境布置、生活管理上应采取积极措施,防止幼儿跌伤、烫伤、触电、溺水、异物塞入耳、鼻、口,以及食物中毒、药物中毒、煤气中毒等。六是充分利用阳光、空气、水三大自然因素锻炼孩子的身体。
(3)启蒙教育指导
指导家长创设婴幼儿充分活动的独立空间与条件,随时、充分地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物品和现象,挖掘其内含的教育价值;让儿童在训练过程中获得各种经验,促进智力能力的发展。
一是基本动作训练。婴幼儿动作发展的顺序一般是从上到下,从躯干到四肢,从抬头抓握、翻身、独坐到爬、站、行走、上楼梯、跑跳等。父母要根据其发展规律,为儿童提供抓握、把玩、涂鸦、拆卸等活动的设施、工具和材料。设计多样化的动作练习,让婴幼儿学习双手协调和手眼协调的精细动作,促进大脑的发展,增进耐力和体能,增强协调和适应能力。二是语言能力的训练。指导家长为婴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语言环境,为婴幼儿的语言学习和模仿提供丰富的物质材料;提高自身口语素养,为婴幼儿提供良好的言语示范,从小儿6个月起父母应经常对其讲话、唱歌,引起小儿应答、模仿的积极性;运用多种方法鼓励婴幼儿多开口,要鼓励并强化婴幼儿正确的发音和说完整的句子。3岁可看图讲故事、背诵儿歌、童谣和做语言游戏等;积极回应婴幼儿的言语需求,鼓励婴幼儿之间的模仿和交流。三是适当的感官训练。父母应充分调动孩子的眼、耳、鼻、舌、手等感官,可运用色彩鲜艳的玩具、图画,优美动听的音乐、歌曲以及不同味道的食物等发展婴幼儿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摸觉、时空觉和运动觉等。引导孩子学习比较物体的大小、轻重、长短、颜色、形状等,鼓励孩子自发探索,学做各类游戏,以发展其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等。四是行为社会化训练。父母应经常与孩子进行亲子游戏活动,并支持孩子与同龄人和家庭以外的人交往。培养孩子理解、同情与关心别人,学会与伙伴及成人配合。发展独立性和自主感,发展积极情绪,获得初步的“规则”意识,学做力所能及的事,培养初步的责任意识。
(4)亲子沟通指导
一是鼓励家长主动学习,了解婴幼儿成长的规律及特点,掌握科学的日常养育方法。学习亲子沟通的技巧,以民主、平等、开放的姿态与儿童沟通。二是指导家长关注、尊重、理解儿童的情绪,学会倾听、分辨儿童的“语言”,安抚儿童的情绪,合理对待儿童过度的情绪化行为。三是关注儿童需求,用心欣赏儿童的行为和作品并给予表扬、鼓励和支持,分享儿童的快乐,满足儿童好奇、好玩的认知需要和自我意识。四是有针对性地实施适合儿童个性的教养策略,利用生活场景进行随机教育。五是培养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重视发挥父亲的角色作用。
(5)入园指导
指导家长有意识地养成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听从指令并遵循简单规则的自觉性和与同伴交往的能力等。入园后,指导家长积极了解儿童对幼儿园的适应情况,在儿童出现不良情绪时,通过与幼儿园老师的沟通配合来分析入园不适应的原因,耐心疏导、稳定儿童的情绪,帮助孩子克服分离焦虑。
三、4—6岁年龄段的家庭教育指导
(一)家庭教育指导重点
4—6岁是儿童身心快速发展时期。身高、体重、大脑、神经、动作技能等方面发展迅速;大肌肉的发展已能保证从事各种简单活动;直觉行动思维相当熟练,并逐渐发展具体形象思维;词汇量迅速增长,基本掌握各种语法结构;开始表现出一定的兴趣、爱好、脾气等个性倾向。这个时期家庭教育的任务是保教并重,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同时,为入小学打好基础。
(二)家庭教育指导内容要点
1、生活习惯培养指导
(1)家长要不断学习关于儿童生活的新理念、新知识,为孩子创设必要的生活环境和物质条件。孩子应有个人专用的衣柜、脸盆、毛巾、杯子、牙刷等,并有固定的地点,摆放整齐有序,方便使用。
(2)根据儿童的个人特点,寻找科学合理而又能为儿童接受的膳食方式;科学搭配儿童饮食,做到营养均衡、种类多样、饮食定量、调配得当。
(3)具体指导孩子独立生活。如独立而正确地洗手、梳头、洗脸、洗脚、漱口和早晚刷牙。独立地、有序地穿脱衣服及系鞋带;5岁会整理自己的衣物、床铺、打扫房间等。进餐自己用筷,不挑食、不偏食,不需成人喂。同时,按时作息,早睡早起,坐立、行走、看书、看电视姿势正确。
(4)抓好安全教育。指导家长提高安全意识,尽可能消除居室和周边环境中的伤害性因素;结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对儿童实施安全教育,提高儿童的生命意识;教会幼儿一些自我保护的措施。如知道自己和父母的姓名、家庭住址和电话号码;不随便接近陌生人或接收别人的东西;不吃脏、烂食物;不随便触摸危险物品;不擅自离家上街;游戏时远离河边和交通要道;不玩火和农药瓶;会向民警问路。
(5)培养环保意识、公共规则意识。教育幼儿遵守公共秩序、交通规则,爱护公物,讲究公共卫生。
2、身心培育指导
(1)家庭体育活动指导。从家庭实际出发,开展一些简便、有趣、多样的体育活动,并持之以恒。如与孩子一起做早操、打球、做体育游戏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让幼儿多接触阳光、空气和大自然的景物,丰富生活,扩大视野,愉悦身心。
(2)良好心理培育指导。一要帮助儿童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他人,不孤僻,不妒嫉,不欺侮小同伴,努力和他人建立友好、和谐的关系。二要培养儿童活泼开朗的性格,乐观向上的情绪,机智勇敢的精神。指导家长鼓励儿童以开放的心态充分展示自己,教给儿童正确发泄消极情绪的方法。不好哭、不怕生、不胆小、不怕打针吃药等。增强儿童的自信心,社会适应性。三要培养儿童抗挫折能力。家长要树立面对挫折不怕困难的良好榜样;充分利用传播媒介,引导儿童学习面对挫折的方法;适时、适宜地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创设面对变化与应对挫折的生活情境与锻炼机会;在儿童遇到困难时以鼓励、疏导的方式给儿童以必要的帮助与支持。
3、道德培育指导
(1)文明礼仪教育。教育孩子尊敬师长和父母,热情待客,正确使用礼貌用语“您好、再见、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
(2)爱的情感教育。要使孩子逐步懂得自己的幸福生活与周围成人的劳动分不开,让他们从家乡美丽的景色、丰富的物产和改革开放成就中产生自豪感,进而热爱自己的家乡和祖国,热爱劳动人民,尊重家人,关心同伴和乐于帮助残疾人等弱势群体。
(3)劳动教育。教孩子学会简单的自我服务,并逐步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幼儿园的卫生打扫等,爱惜劳动成果。
(4)诚信教育。教育孩子要敢于承认错误、改正缺点;不拿别人的东西,拾物归公,不讲假话,认识到诚实的重要性。
(5)社会交往教育。指导家长关注儿童日常交往行为,对儿童的交往态度和技巧及时提供帮助和辅导;发展儿童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增强与同伴交往的自信心;开展角色扮演游戏,练习社交技巧,并积极为儿童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培养儿童乐于与人交往,学会合作和分享。
(6)分辨是非教育。通过故事、儿歌、音乐、电影、电视、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幼儿学习分辨是非、好坏和解决方法。用适合幼儿的语言说“法”,逐步培养纪律观念和规则意识。
4、智力开发指导
(1)教给幼儿生活中的常识。一是社会生活常识。初步认识生活常用物品和一些交通工具的名称、外形特征、用途;认识附近环境;认识周围成人的职业;认识国旗和常见节日。二是自然常识。初步认识四季变化,风雨雪、树木花草、鱼虫鸟兽等。
(2)发展语言能力。家长要安排时间给孩子讲故事、念儿歌、猜谜语等,逐步培养听读、阅读的习惯;让幼儿自编儿歌和故事的结尾以及用玩偶表演故事等,激发、鼓励幼儿想象和思考问题,并能大胆发表意见。
(3)进行数学与科学启蒙教育。认识简单的数,通过操作感知数的组成,认识基本的几何图形和颜色,能比较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高低、深浅、轻重等。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因地制宜提出问题,启发幼儿观察、思考,学习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4)开展审美教育。一是营造好的家庭环境。房间布置应整洁、美观、色彩和谐;家庭生活的气氛应温暖、愉快;家长的言谈举止应体现出心灵美。要给幼儿提供自己存放玩具、图书、绘画用品、乐器等的地方,让孩子可随时整理、修理、阅读和练习。儿童的衣着要美观大方、有幼儿特点。二是丰富文化生活。要培养幼儿的多方面兴趣,当发现孩子显露出对文学、音乐、艺术、科技、自然、体育等某一方面的兴趣时,家长都应给予鼓励和培养。
5、开展家庭游戏指导
(1)玩具是儿童的好伴侣,开展游戏的道具。要指导家长根据幼儿的能力和玩具的教育性、艺术性,为幼儿选择价廉物美、安全卫生的玩具。家长可带领儿童一起动手利用废旧物品自制各种玩具。
(2)游戏是幼儿教育的基本形式,家长要学习相关的知识,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或组合型大家庭的游戏活动。并为孩子创造参加学校、社区各种游戏的机会,支持或带领孩子积极参与。
(3)以开放互动的方式开展游戏活动,引导幼儿在游戏中服从游戏的规则,扮演角色,动手操作,想象、发展情节,丰富游戏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幼儿观察、体验,耐心回答幼儿的提问,让儿童在玩中学、在体验中探索,增长知识和才干;亲子互动、同伴互动,学习相互尊重、宽容、合作,在游戏中成长。
6、入小学的预备教育指导
入小学意味着孩子的活动由以游戏为主转入以学习为主,在这个转折期家长要注意以下几点:
(1)激发幼儿入小学的强烈愿望。帮助购买书包、文具,教幼儿学写姓名、写数字,认识小学的校址,培养当小学生的光荣感、自豪感。
(2)培养幼儿依据小学的作息时间,调整已有的生活习惯。培养其守时和遵守纪律的观念以及训练独立能力和责任感。
(3)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要为幼儿提供独居的房间,或辟出一角安排儿童书桌、书架,并做到学习环境整洁、安静,桌椅高低、灯光亮度合适。
(4)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入学前两个月,每天要求幼儿集中注意力5至1 0分钟,独自从事一定的智力活动,如写名字、数字或进行绘画、美工等。
四、7—12岁年龄段的家庭教育指导
(一)家庭教育指导重点
该阶段儿童仍然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身高、体重和外部器官有了较快发展,但感知能力还不够完善;处于从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阶段;情绪情感方面表现得比较外显;学习成为儿童主要的任务。家庭教育重点在指导孩子适应小学生活,培养良好习惯,促进道德成长和智力能力发展,培育孩子成为具有健全身心的青少年。
(二)家庭教育指导内容要点
1、爱心培育指导
指导家长利用历史和现实的教育资源,教育孩子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共产党,为孩子树立积极的人格榜样,从大处着眼、小事入手,及时抓住日常生活事件,引导儿童学会感恩父母、孝敬长辈、尊敬老师,学会关心、感激和回报他人。
2、道德培育指导
(1)文明习惯培养。指导孩子学习待人接物的生活礼节,养成文明的人际交往习惯;防止因为溺爱造成孩子的依赖性,培养儿童基本生活自理的习惯。
(2)诚信品格培育。用故事、生活中的事例、格言等,让孩子认识到诚信的重要。家长以自己说话算数,一诺千金的行动给孩子做榜样,教育孩子不说谎、不骗人,心口一致,人前人后一致,说到做到。
(3)法制意识培育。教育孩子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遵守社会公德、公共秩序,遵守交通规则和爱护公共设施。引导孩子辨别是非,慎重择友,文明上网,不进营业性网吧、游戏机室,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影响。
3、劳动教育指导
指导家长教育孩子懂得劳动光荣、懒惰可耻,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果实。教授孩子一定的劳动技巧,指导参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合理支配零用钱,形成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培养儿童理财的意识。激发孩子劳动的热情,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逐步形成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品格。
4、科学学习指导
(1)指导家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教育孩子懂得接受义务教育是儿童享有的权利,帮助孩子逐步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耐心指导、督促孩子学习,不体罚,不包办代替,正确对待学习成绩。
(2)配合学校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合理安排课内外学习、生活和活动。科学安排作息时间。学会主动预复习,独立完成作业。珍惜时间,专注学习,自主学习,勤学好问。
(3)指导孩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同学科用不同方法,优化学习过程,逐步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
(4)激发学习兴趣,指导孩子课外阅读,养成课外读书、看报、听广播的习惯。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支持孩子的个人爱好,发展特长。
5、身心健康教育指导
(1)关注儿童保健。指导家长科学安排孩子的饮食,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不偏食、不挑食、不忽视早餐。坚持从细微处入手,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用眼卫生、读书、写字姿势端正、制订科学的作息制度等。督促孩子积极参加学校的体育活动,坚持开展家庭体育锻炼。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定期做好健康监测,预防龋齿、近视、寄生虫等常见疾病发生。
(2)将生命教育纳入生活实践之中。指导家长带领孩子认识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帮助孩子树立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呵护生命的意识;抓住日常生活事例,增长孩子居家出行的自我保护知识,掌握应急情况的一般处理方法及基本的生命自救技能。
(3)教育孩子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注意观察孩子的情感变化,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不孤僻,不嫉妒,努力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能经受各种挫折,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6、审美教育指导
(1)指导家长以身示范,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构建美好的精神生活感染孩子。经常带领孩子分析生活现象,提高鉴别能力。
(2)关注孩子的穿着打扮、行为举止、语言态度,提出要求,督促检查,防微杜渐。
(3)带领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利用自然美陶冶孩子的情操。引导孩子参加各项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和孩子一起欣赏艺术作品,指导孩子选择适宜的图书、刊物、电影、电视节目,在实践中不断提高鉴赏能力。
五、13—15岁年龄段的家庭教育指导
(一)家庭教育指导重点
13—15岁的儿童正处于告别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即青春期。青春期的儿童面临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变”:各项身体指标接近于成人;性激素分泌大大增加,引起了性的萌发;感知能力不断提高,能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逐步采用有意记忆的方法,其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据主要地位;自我控制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情感不再完全外露,但情绪还不稳定、易冲动。这一阶段的指导重点为中小学的衔接,青春期的教育,道德观念的形成,学习态度的端正和学习方法的改进,网络的使用,法制观念的确立等。
(二)家庭教育指导内容要点
1、中小学衔接指导
因为中学和小学的教育管理和学习内容差异较大,因此必须指导家长帮助孩子过好衔接关。入学前要做好物质、精神、心理上的准备;入学后要指导孩子迅速熟悉环境,融入集体,了解学校各项要求,改进方法,跟上步伐。
2、青春期教育指导
指导家长主动地、有计划地对子女进行适时、适当、适度的性别教育,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指导,帮助儿童认识并适应自己的生理变化;开展科学的性心理辅导,进行青春期异性交往的指导;加强对儿童的性道德观念教育,青春期防病、治病的常识教育,引导儿童以合理的方式宣泄情绪,要求家长注意控制家庭对孩子的不良性刺激。
3、思想教育指导
引导子女关心国内外大事,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团队活动,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进行民族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子女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4、道德教育指导
指导家长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发挥道德榜样作用,创设健康向上的家庭氛围;把“修德做人”放在首位,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引导孩子进行道德实践,把良好习惯的培养逐步升华到优良道德品质的养成。
5、科学学习指导
指导家长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制定学习目标。重视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同学科的学习方法和课内外学习结合的指导。指导孩子克服考试焦虑的方法与技巧,学会综合分析学业水平,寻找提高学习水平的路径。运用激励机制及时肯定孩子的进步,在孩子考试受挫时鼓励树立信心,勇于面对现实。尊重兴趣爱好,引导规划未来,促进孩子想学、会学、快乐学。
6、信息素养教育指导
指导家长掌握必要的信息知识与技能;树立民主意识,做孩子的朋友,了解孩子使用各种媒介的情况;培养孩子对信息的是非辨别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鼓励孩子在使用网络等媒介的过程中学会自我尊重、自我保护、自我发展;对网络等媒介使用上瘾的孩子,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与援助。
7、法制教育指导
鉴于青春期的孩子冲动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进行法制教育相当重要。要指导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通过参观相关展览,剖析案例等方法增强孩子的法制观念。关注孩子的社会交往和上网、打游戏机、课外阅读,教育孩子不吸烟、不喝酒、不赌博、不看黄色书刊和音像制品,并逐步增强识别和抵御各种不文明行为的能力,发现不良行为要及时矫正。
8、亲子沟通指导
指导家长学习与孩子沟通的技巧,摆正心态,以平等的姿态与儿童相处;学会运用委婉、民主、宽容的语言和态度对待孩子;学会尊重、倾听、欣赏、认同和分享孩子的想法;学会采取正面方式激励孩子。
六、16—18岁年龄段的家庭教育指导
(一)家庭教育指导重点
16—18岁的孩子经过青春期的迅速发育后进入相对稳定期。身体形态发育、体内器官成熟;身体机能的发育、性生理趋向成熟;认知结构的完整体系基本形成,抽象逻辑思维占据优势地位,观察力、联想能力等迅速发展;情绪情感方面以内隐、自制为主,自尊心与自卑感并存;性意识呈现与身心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家庭教育指导的重点在指导孩子确立理想信念和道德观、人生观,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正确对待考试升学,学会心理调适,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等方面。
(二)家庭教育指导内容要点
1、理想信念教育指导
指导家长引导孩子以积极心态,尽快适应学校新生活。树立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合理规划未来,明确生活目标。指导家长引导孩子从小树立社会责任感,国家意识,将愿景与现实的奋斗相结合。
2、道德培育指导
指导家长从教育子女克服独生子女唯我独尊的倾向开始,在家中,能知情达理,关心、体贴并尊敬父母及其他长辈;在集体,主动积极为大家服务,爱护集体荣誉,维护集体利益;在社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教育子女自觉以公民道德的标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规范自己。
3、人际交往指导
指导家长引导孩子开展正常的异性交往和社交活动。利用日常生活的相关事件适时、适当、适度开展性生理、性心理辅导;以理智的态度教育有“早恋”行为的孩子。鼓励孩子在集体生活中锻炼自己,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分享。
4、法制教育指导
指导家长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努力提高自身法制意识,掌握家庭法制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为孩子树立榜样;与孩子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切实维护子女权益。指导子女学法、知法、懂法,树立法制观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自觉遵守社会公德,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见义勇为,做守法、护法的好公民。
5、发展智力和能力指导
指导家长帮助子女明确学习目的,不断为孩子注入新的学习动力;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为孩子拓宽知识面畅通信息渠道。使子女有安静、良好的学习条件。引导子女研究和改进学习方法,优化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加强对其课外阅读、影视观赏及其他社会信息的学习指导,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课外实践活动。勇于异想天开,支持孩子敢于动手将创新的思维变成现实。
6、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指导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心理、交往心理,特别是考试心理,帮助孩子学会不断自我调适的方法。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特别是耐挫力和自控能力的培养。激发乐观向上的情绪,培养阳光开放、自尊自信的良好个性,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7、家庭美育指导
指导家长引导孩子正确理解自然而健康的青春美的含义,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的现代标准。教育孩子外表不过分修饰或追求怪异;语言文明,不说粗话,恰当使用网络语言;行为举止讲礼仪、有风度,不盲目模仿;待人接物讲文明、有礼节;自己动手,创设整洁、优美的环境。积极引导子女从自然环境、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中感受美、鉴赏美。不断增强塑造心灵内在美到创造社会美的自觉性,不断提高从审美到创美的能力。
8、劳动教育指导
指导家长帮助孩子树立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好品德;培养孩子劳动习惯,自觉参加自我服务劳动和家务劳动,积极参加各种公益劳动和必要的生产劳动;创造条件让孩子掌握一定的职业劳动技能,树立当普通劳动者光荣的观念。
9、升学指导
指导家长引导孩子树立自信心,以平常心对待升学。为孩子选择志愿提供参考意见,并尊重孩子对自身的未来规划与发展意愿。在迎考期间保持正常、有序的家庭生活;科学、合理安排生活作息和饮食,保证孩子劳逸结合,身心愉快,精力充沛。
10、亲子关系指导
指导家长营造家庭民主气氛,通过召开家庭会议,采取讨论与协商等方式,与孩子一起平等、开放地讨论家庭事务,并共同分担家庭事务;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与子女的思想、感情交流,鼓励子女充分发表自己看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经常与学校联系,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思想动态,了解孩子遇到的问题并及时提供家庭支持。构建民主和谐、相互信任、共同成长的亲子关系。
七、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
(一)智力障碍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
指导家长树立“医教结合”的观念,引导儿童听从医生指导,拟定个别化医疗和教育训练计划;通过积极的早期干预措施改善障碍状况,并培养儿童社会适应的能力;引导家长坚定信心,重视儿童的日常生活规范训练,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二)听力障碍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
指导家长积极寻求早期干预,积极主动参与儿童语训。在专业人士协助下制定培养方案,充分利用游戏的方式,发挥同伴交往的作用,发展儿童听力技能和语言交往技能,使其能进行一定的社会交往,逐步提高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加强对儿童的认知训练、理解力训练、运动训练和情绪训练。
(三)视觉障碍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
指导家长及早干预,根据不同残障程度发展儿童的听觉和触觉,以耳代目、以手代目,提升缺陷补偿。对于低视力儿童,指导家长鼓励儿童运用余视力学习和活动,提高有效视觉功能。对于全盲儿童,指导家长训练其定向行走能力,增加与外界接触机会,增强其交往能力。
(四)肢体残障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
指导家长早期积极借助医学技术加强干预和矫正,使其降低残障程度,提高活动机能;营造良好家庭氛围,用乐观向上的心态感染儿童;鼓励儿童正视现实、积极面对困难;教育儿童通过自己努力,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获取信心。
(五)情绪行为障碍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
引导家长营造良好家庭氛围,给予儿童足够的关爱;加强与儿童的沟通与交流,避免儿童遭受不良生活的刺激;多采取启发鼓励、说服教育的方式;支持、尊重和鼓励儿童,多向儿童表达积极情感;多给儿童创造与伙伴交往的机会,培养儿童集体意识,减少其心理不良因素。
(六)智优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
引导家长深入地了解儿童的潜力与才能,正确全面地评估儿童,期望要合理;从儿童的性格、气质、兴趣和能力等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开发儿童智力,发展儿童特长;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和交往能力与智力发展相匹配,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保持头脑清醒,关心儿童心理变化,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正确对待荣誉和得失。
八、特殊家庭的家庭教育指导
(一)离异和重组家庭的家庭教育指导
指导离异家长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不要在孩子面前流露对离异配偶的不满;不能简单粗暴或者无原则地迁就、溺爱儿童;关注孩子的心理活动,帮助克服失落和自卑心理;多与儿童交流沟通,给儿童当家作主的机会,鼓励儿童参与社会活动;定期让非监护方与儿童见面,不断强化儿童心目中父(母)亲的形象和情感;调动亲戚、朋友中的性别资源给儿童适当的影响,帮助其性别角色充分发展。
指导重组家庭的夫妇多关心、亲近儿童,减轻儿童的心理压力,帮助儿童正视现实;夫妇互敬、互爱、互信,为儿童树立积极的榜样;加强家庭成员间的沟通,对双方子女一视同仁,创设平和、融洽的家庭氛围。
(二)服刑人员家庭的家庭教育指导
指导监护人多关爱儿童;善于发现儿童的优点,用教育的力量和爱心培养儿童的自尊心;信任儿童,并引导儿童克服自卑心理;教育孩子正确认识父(母)的服刑问题,定期带儿童探望父(母),满足儿童思念之情;与学校、社区积极联系,共同为儿童成长创造好的环境。
(三)流动人口家庭的家庭教育指导
鼓励家长加强自身学习,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勇敢面对陌生环境和生活困难,为儿童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为儿童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尽量挤时间多与儿童交流,多了解儿童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与学校、社区加强联系,善于利用社会资源,共同为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
指导留守儿童家长增强监护人的责任意识,认真履行家长的义务,承担起对留守儿童监护的应尽责任;家长中尽量有一方在家照顾儿童,有条件的家长尤其是婴幼儿母亲要把儿童带在身边,尽可能保证婴幼儿早期身心呵护、母乳喂养的正常进行;指导农村留守儿童家长或被委托监护人学习家庭教育的知识,多与儿童交流沟通,对儿童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充分关注。
(五)灾害背景下的家庭教育指导
根据不同的需求,引导家长与外界加强合作,主动配合外界的心理援助等活动;接受心理辅导,消化自己的情绪,以疏解自身的灾难综合症。指导家长不要用自己的情绪影响孩子,要鼓励孩子积极主动地获取、利用社会资源,学会分享他人的建议和想法,不轻易拒绝他人的帮助,同时也尽量帮助他人。对于孤儿,要充分挖掘社会资源,采用收养等多种方式,促进孤儿回归家庭,对孤儿的监护人家庭提供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
第三章 家庭教育指导大纲的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一)组织领导。各地相关部门共同承担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管理与服务。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对《大纲》贯彻落实工作的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组织开展宣传、培训、督导、评估等工作,引导和帮助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和指导者根据《大纲》要求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推进家庭教育指导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未成年人成长的需要,有序、有效地开展下去。
(二)职责分工。各地相关部门要根据《大纲》要求,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各司其职,推进工作。各级妇联组织、教育行政部门牵头负责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文明办协调各部门力量共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教育部门加强幼儿园、中小学家长学校的指导与管理;卫生、人口计生部门负责新婚夫妇学校、孕妇学校、人口学校等公共服务阵地的建立、发展及管理,对家长进行科学养育的指导和服务;妇联、人口计生、教育等部门负责0—3岁儿童早期教育的推进工作,逐步纳入公共服务范畴;妇联、民政、教育、人口计生、关工委等部门共同承担做好城乡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与管理工作。
二、抓好队伍建设
各地相关部门要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者队伍的组建和培育工作。充分发挥各级家庭教育研究会的作用,研究家庭教育理论,总结家庭教育经验,探讨家庭教育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指导家庭教育的实践,评估验收家庭教育工作。从实际出发建设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基础的专家队伍、讲师团队伍、社区志愿者队伍等,并大力发展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重视对指导人员数量、质量和指导实效性的管理,形成专兼结合、具备家庭教育理论水平和指导能力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队伍。
三、提高指导水平
(一)家长(或监护人)——家庭教育的实施者
1、家长要树立为国教子的观念,加强责任感,履行好父母的职责。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文化、心理等素质,完善自身形象,树立家长威信,用高尚的人格、良好的言行,为子女作表率。
2、家长要努力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生理卫生学等有关知识,不断提高育儿能力。用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个性的子女特点,有针对性地施以不同的教育影响。
3、家长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建立新型的亲子关系。经常与孩子交流思想,全面、客观、冷静地对待子女的优缺点,尊重并严格要求子女,树立教育好子女的信心。
4、全面关心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发展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根据时代的需要和孩子的特点,具体指导、不断调整、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引领成长。加强对孩子的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防患于未然,保障孩子不受侵害,健康成长。
5、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美满的家庭关系,形成优良的家风,营造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物质和精神环境。
6、积极参加家长学校的学习和活动,吸收新理念、新经验,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主动和学校、社区配合,协同推进,共育新人。善于利用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平台和教育资源,引导孩子在广阔天地中拓宽视野,积极实践,增长才干。
(二)学校(幼儿园)——家庭教育的指导和配合者
1、开办各级各类家长学校,组织家庭教育经验交流,开展家庭教育咨询活动,举办家庭教育讲座,通过丰富多彩的家庭教育活动,提高家长科学教子水平。
2、学校要把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看成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建立家长委员会,年级、班级也可视情况建立相应的组织。制定并实施家庭教育工作计划。要通过家访、家长会、请家长参加活动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
3、学校团组织、少先队组织和教师要特别关注青少年的家庭变化,对特殊家庭应给予更多的帮助与指导。
4、学校要充分发掘和综合利用内部的教育资源,如图书馆、多媒体教学中心等,逐步向家长开放,为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服务。
(三)社会——家庭教育工作的引领者和支持者
1、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要为开展家庭教育活动创设条件,提供方便,给予指导和支持。
2、各单位要支持职工参加家长学校的学习和家庭教育的有关活动,大力表彰为国教子并取得显著成绩的优秀家长,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树立先进典型,进一步推动家庭教育工作发展,有效提升广大家长的教子水平。
四、注重资源整合
(一)落实工作经费。各地相关部门要加大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经费投入,纳入经费预算,确保落实到位。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筹措经费,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提供保障。
(二)扩大社会宣传。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宣传阵地建设,注重与各类媒体的联系和合作,深入、广泛、持久地宣传家庭教育的正确观念和科学方法。省市级报纸、县级以上电台、电视台要开办与家庭教育相关的栏目,依托各级网上家长学校,网上线下立体宣传,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社会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三)挖掘社会资源。要统筹各方面的优势力量,完善共建机制,资源共享,形成合力,推进家庭教育工作发展。街道、社区要挖掘辖区内的教育资源,因地制宜,搭建家庭教育活动平台,积极开展富有特色、有益于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