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幼儿社会情感学习之路


探寻幼儿社会情感学习之路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19/6/30 9:24:33 作者:郭俐 浏览次数:375

“我当园长时,有一个5岁半的小男孩,入园时哭了整整一个月。我们采取了很多办法,都不管用。”“我曾经遇到一个入园焦虑最严重的小女孩,她中午无法入睡,就钻进被窝里,悄悄地不停哭泣。”“我园有个小男孩,很少跟其他孩子一起玩,而且总是喜欢把其他孩子或老师发的东西带回家……”

日前,在以“促进幼儿的社会情感学习”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幼儿园园长国际研讨会上,与会园长、教师在互动问答环节,分享了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案例和困惑,并试图在与专家的交流碰撞中寻找解决之道。

社会情感学习(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简称SEL)发端于美国。2011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将其引入中国。社会情感学习可以理解为:是以提升孩子社会技能和情绪情感为目的的重要理论和实践。

“当前,幼儿社会情感发展正成为世界学前教育变革的重要主题,是幼儿园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方面。”正如此次研讨会主办方教育部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所倡议的:中国学前教育改革正在从数量满足阶段逐渐转向质量提升阶段,在此背景下,共同研究如何开展幼儿社会情感领域的学习探索尤为重要。

学习存在于人际交往中——

当我们谈论社会情感学习时,我们谈论的是关系

什么是社会情感学习?在印度“强大的心”(Mighty Hearts)机构创始人莫妮莎女士看来,社会情感学习是一个过程,通过它,儿童和成人更加意识到自己的感受,学会与他人更和谐地相处,培养做出负责任的决定和有效应对挑战的能力。

“我现在向你们做个调查:对于支持社会情感学习,你觉得管理者可以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莫妮莎公布了4个选项让台下的与会者选择,其中包括:确保所有员工都意识到社会情感学习的重要性;花时间建立关系;帮助老师支持孩子的自我调节;花时间帮助老师管理孩子的行为。最后,她指出,花时间建立关系最重要!

实际上,近年来的脑科学最新研究成果已经向人们揭示了社会情感学习的重要性。莫妮莎说,社会情感能力是21世纪核心素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促进幼儿社会情感学习,会大大增加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抗逆力和自信,大大减少幼儿的负面思考、情绪困扰、压抑和压力,而且能促进社会和平和经济发展。“当我们谈论社会情感学习时,我们谈论的是关系。学习存在于人际交往中,没有关系就没有发展!而孩子们形成和维持人际关系的能力,是通过早期经历培养出来的。”

莫妮莎就此提出了整体实施社会情感学习的框架,其中包括改进教育人员或看护人的社会情感能力,并特别指出高质量、包容、安全的学习环境,是发展幼儿社会情感能力的保障和依托。为此,园长在构建社会情感学习方案时,要将建立与幼儿、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作为最重要的内容。比如,在构建与教师的关系时,要注意三点:一是关注长远;二是专注于做什么而不是不做什么;三是关注与教师和家庭合作的机会,创造一个情感丰富的环境。

用爱引发学习——

社会情感学习的短期目标,应聚焦于人性化和归属感

“请各位老师举手示意我一下,在你们的班上有多少规则是请孩子们一起来制定的?”来自美国埃里克森研究院的阿迪尼亚·林可女士通过一个现场互动调查,向与会者说明:幼儿园老师一定要给孩子们提供支持,让他们去完成新的任务,这样他们就能感觉到自己是处在一个非常稳定安全的环境当中,而且也能学习到犯错误是很正常的一件事,这有利于他们学会自我调节。

阿迪尼亚·林可非常认同社会情感能力是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必备要素,社会情感学习能够促进学业成绩提升。为此,埃里克森研究院制定了社会情感学习框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孩子们在教室和其他环境下的学习条件,另一部分是他们应该掌握的能力。

“在此框架下,幼儿园社会情感学习的短期目标,应聚焦于人性化和归属感。”阿迪尼亚·林可说,人性化,就是说要把孩子、老师和家长,首先作为一个人来看待。归属感,指的是在一个教室当中,孩子们会认为,老师是属于自己的,而自己也是属于老师的。

关于怎样实现人性化和归属感,阿迪尼亚·林可介绍了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在跟孩子们讲话时选用什么样的词语。“我们每听到1条负面的信息,如果能有5条正面的信息,就能把我们内心的一种负面的东西平衡掉。所以我在和幼儿教师交流时,经常会把这样一个5∶1的比例分享给他们。”第二个原则是公开表扬,私下批评。“我们一定要公开地表扬,因为这样能让孩子们知道和其他人互动时,应采取什么样的方式。”

此外,阿迪尼亚·林可认为,父母的参与对于儿童的社会情感学习很重要。如果幼儿教师想要和家长互动,最好是能够定期给他们一些积极的信息,积极和负面的信息的比例,也应该保持在5∶1。

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教育工作者都在关注如何用爱营造良好的环境,进而促进幼儿的社会情感学习。北京师范大学伍新春教授认为,未来学校培养的人不仅应拥有健康的体魄、聪明的头脑,更应该拥有一颗“温暖的心灵”。他说,有效的教育重在陪伴,科学的陪伴需要共情。换位思考、感同身受、情绪回应、引导解决是有效共情的重要特征。共情陪伴的游戏化与生活化课程教学,将有助于儿童共情能力、父母共情意识、教师共情意识以及人际和谐指数的提高。

阅读、游戏与记录教学法——

社会情感学习的重点,放在自我调节和人际交往等方面

目前,中国有庞大的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为增强这些孩子的社会情感发展和心理弹性,华东师范大学周兢教授、广西师范大学侯莉敏教授与联合国儿基会合作开展了“游戏和抗逆力”项目,重点研究对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干预策略。

“这个项目致力于提升儿童的心理抗逆力。”周兢说,借鉴国际经验,她的团队找到了一个7C框架,其中包括关于儿童的“控制力、技能、自信、跟人的联系、个性的养成、能够对社会有贡献、能够克服困难”7个方面。因为这7个方面的英文全都由C开头,所以称为7C框架。

通过对上海两所幼儿园的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广西桂林的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进行前期测查,本着在家庭、社区、幼儿园中建立安全互信的关系这一理念,项目组根据7C框架遴选了150余个绘本故事,运用阅读、亲子游戏、户外游戏等教育策略,重点对7C中的控制力、自信、跟人的联系三个方面进行干预。结果发现,接受干预后的儿童,在自我调节、依恋关系、问题行为等方面的指标表现,有了可喜的变化。

在芬兰,游戏同样是学前教育理念的关键要素。“孩子们通过游戏来观察、体验和学习团体规则。当孩子们在一个团体中玩耍时,他们学会调节自己的情感和意图,并考虑他人的观点。”芬兰的拜维·玛利亚娜博士说,通过游戏开展社会情感学习很重要,她还介绍了一种记录教学法,“在对儿童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做文档记录,目的是通过观察去发现儿童的兴趣和调整学习方法,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

拜维·玛利亚娜还特别提到,目前北欧国家将社会情感学习重点放在儿童的自我调节、社会意识和人际交往等方面。这些国家幼儿教师的培训、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关系以及教学规划,都与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息息相关。

同样关注社会情感学习的东北师范大学盖笑松教授直言:“在我国幼儿发展的五大领域里,情感和社会性教育是相对薄弱的方面。”他特别提到幼儿园教师要提高对社会情感领域的观察能力,做好日常的表现性评价记录,“我们的儿童成长档案袋里,装了太多的儿童美术作品,装了太少的情感和社会性发展故事,这是今后要补上的”。

《中国教育报》2019年06月30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