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教
父母的坏情绪是孩子心灵的污染源
父母的坏情绪是孩子心灵的污染源
清晨,四岁的小雅要求妈妈:“我要编两个漂亮的小辫子!”“没时间了,妈妈上班该迟到了!”眼见时钟的指针已经指到了7点40分,还有20分钟就到点了。妈妈简单地给小雅梳了一个马尾,小雅噘着嘴,一边反抗一边扯下刚绑好的橡皮筋。“你这孩子,不告诉你要迟到了吗!”妈妈的音量明显提高,拽过孩子又重新扎回了马尾,这时小雅一屁股坐到了地上,大声哭闹起来“我就要编辫子!”妈妈又急又气,“我不管你了!”把孩子交给爸爸摔门而出。小雅哭得更歇斯底里了,“哭哭哭,再哭我也不管你了!”爸爸被吵得心烦,气愤至极。
上述案例中的妈妈,相信在时间充裕的条件下,一定会很容易满足女儿的愿望,但是在即将迟到、女儿还不配合的情形下,她抑制不住急躁的情绪,口不择言,说出伤害孩子的话,而爸爸不仅没有对孩子的哭闹给予关心和适时的疏导,还被妈妈的负面情绪传染,使孩子更加委屈和忐忑不安。或许,这偶尔的一件事不会给孩子造成多大的心理阴影,但可以肯定的是,沉重、不快的情绪开启了孩子新的一天,而这一天,孩子只有离园时见到父母的那一刻,内心才能安定下来。
世间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每一个家长都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可生活中,类似上面的例子几乎在每个家庭都或多或少地出现过。我们也常听家长反思,明明知道“不该这么做”,可是脾气上来的时候,还是忍不住提高嗓门,有时候恨不得大骂粗口或者打孩子几下,心里才痛快。原本可以一笑而过的事,在这些时候却怎么都不能忍受,这就是失控的情绪宣泄。
父母既是孩子最亲密的成长伙伴,又是孩子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在和父母的朝夕相处中,父母的生活态度和情绪情感影响着孩子。你今天对孩子挑剔,他明天就会事事抱怨;你今天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他明天就会胆小怯懦;你今天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他明天就会对生活失去希望和热情;父母的坏情绪,就像瘟疫一样“污染”着孩子原本洁净的心灵,孩子将这些消极、抑郁或愤怒的情感,内化成一种不被信任、不被欣赏、怀疑的一切压力,进而被迫说谎,敌对父母,使亲子关系恶化。如果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下,便会对孩子的为人处世、性格塑造乃至一生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笔者曾经看到过一则报道,北京海淀区法院少年法庭庭长尚秀云共亲手审批过629名未成年犯罪者。她发现,“问题少年”往往是“问题父母”的产物,每15个持械斗殴犯故意伤害罪的少年中,就有12个的家长性格粗暴、爱与人争斗、动辄打骂孩子。
这样的数据令人痛心!也为我们的家庭教育敲响了警钟!作为父母的我们,不能再让坏情绪伤害和扭曲孩子的心灵,影响孩子本该快乐和幸福的人生。
孩子是上天赐给父母的礼物,他们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不是父母梦想的继承者,更不是父母发泄或者炫耀的工具。父母发怒,表面上看是因为孩子这样或那样的行为偏差,实际上大都是父母的原因。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的同一种行为,会带给父母不同的情绪反应,比如:孩子很顽皮、淘气,心情好时你会觉得是活泼可爱,但心情不好时却觉得烦人、讨厌。可见,对孩子行为的认知、评价,父母自己的心情才是真正的“标准”。
因此,父母首先要努力修为,提高自己的涵养,当盛怒来临时,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如果实在控制不住,就离开现场冷处理,深呼吸后告诫自己,今天的愤怒会给孩子烙下伤害的印记。其次,父母还要怀着一颗爱和尊重的心去拥抱孩子的情绪,不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孩子,不强迫孩子做不愿意做的事情,认真观察孩子,搞清楚孩子闹情绪的原因,认可和接纳孩子的感觉,让孩子在爱与尊重的环境中获得安全感、满足感,促进身心的健全发展。
-----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