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教


穷养”“富养”?教养未必关乎钱的事儿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18/7/22 16:06:45 作者:管理员 浏览次数:344

穷养”“富养”?教养未必关乎钱的事儿

“穷养”与“小气”“富养”与“大气”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以金钱的付出为标准判断教育方式的优劣是不科学的,“穷养”和“富养”,更应该是“穷”孩子的物欲、享受、懒惰、安逸,而“富”孩子的情感、关怀、个性、自由。

时下有朋友圈在讨论关于对孩子“穷养”还是“富养”的问题,基本上都是一群八零后在吐槽身边奇葩的人和事,并以此反思对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但讨论的结果却是大多数人认为在金钱上大方、洒脱、不计较的人是从小“富养”的结果,而在金钱上小气、斤斤计较、瞻前顾后的人是“穷养”的结果,并由此推理“富养”的孩子未来更幸福,显然,这一结论是有失偏颇的。

实际上“穷养”“富养”并没有标准,“穷养”什么“富养”什么也值得探讨,但把愿不愿意给孩子多花钱作为“穷养”和“富养”的标准,把满足孩子的愿望认为是一种“富养”,认定“富养”一定比“穷养”好,那么这样的家长很容易走入教育的误区。对于出生在50、60年代的人来说,大部分都经历过贫困生活,都属于“穷养”长大的,但在他们当中不乏乐善好施大方做慈善的人,其中一些大企业家还承诺将来把全部资产裸捐以回报社会,反而一些富裕家庭长大的人,家长百依百顺尽量满足物质需求,长大后却变成了一个自私自利的人,甚至苛刻对待自己的亲人,这种事例不胜枚举。由此看来“穷养”与“小气”“富养”与“大气”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以金钱的付出为标准判断教育方式的优劣是不科学的,金钱的付出与良好的教育不是正比例关系。

其次还要再厘清“穷养”什么和“富养”什么的问题。还记得前不久美国洛杉矶波莫那高等法院审判的一起中国留学生欺凌同学的案件,三名留学生受到刑罚,最多的刑期达13年,青春年华由此凋零。从事件曝光的3位同学的家庭状况来看,也都是中国普普通通的家庭,能把孩子送到美国去读书,在一定程度上不可谓不是“富养”,但收获的却是令人揪心的结果,显然这样的“富养”是“富”了孩子的学业、学历,却“穷”了孩子的管教。

再看看周末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补习班,高昂的学费,辛苦的接送,孩子们疲惫的神情,都已经很难阻挡父母们不断加码的“富养”了,换来的结果是“富”了孩子暂时的分数或技能,“穷”了孩子未来的学习动力和兴趣选择。

再看看中国6100万的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们在外打工,心里想的是为孩子拼出幸福生活,但是结果却是孩子没人照顾,甚至放任自流,无数恶性事件频发,而这个群体当中已经有许多孩子存在学习困难、品行不端、心理阴影、感情缺失的倾向,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许多有识之士现在非常担心。这样的父母尽管给家庭带来经济的暂时宽裕,“富”了的孩子现实的生活却“穷”了对孩子的关爱、照顾和教育。

以前有一篇小学课文《后母的三巴掌》,作者回忆小的时候的后母教育他的三件事,其中一件事给我的印象很深刻:有一年过年父亲交给后母一点钱,希望改善一下家里贫困的生活,尤其是要给刚出生的弟弟买一点奶粉,不要老吃炒面糊糊缺少营养,这时突然遇到邻居家的媳妇难产急需医药费,作者因为“过年呢,不借给她”的想法,就把后母的钱藏了起来,等借钱人走后才对后母说,结果“后母一听二话没说,一把把我从被窝里薅出来,照准屁股‘啪’就是一巴掌,夺过钱跑出去了。”还一边“骂”到:“小孩子家家的,不学理性,谁还能没个病灾的,等自己陷在坑里就找不着道儿了。”后母这样的教育方式,给作者留下了终身难忘的记忆,这样的教育是“穷养”孩子的当下生活,“富养”孩子的品行,“穷”了自己却“富”了亲情、友情、人情。

“穷养”“富养”的纠结暴露出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焦虑,但是富裕的家庭更应当培养孩子的节俭、节制品质,不断被满足的欲望往往会滋生更多的自私。经济状况普通的家庭,更不要刻意为孩子创造“富养”条件,而是要在自信、自立、自强上去引导孩子,让“穷养”成为孩子不可多得的人生经历,“穷养”和“富养”,更应该是“穷”孩子的物欲、享受、懒惰、安逸,而“富”孩子的情感、关怀、个性、自由。

 

----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