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教
对孩子学会拒绝,是父母教育能力的成长
对孩子学会拒绝,是父母教育能力的成长
拒绝孩子并向孩子表达出来的善意,就是让孩子懂得好好爱惜他自己。家长切勿让自己的不懂得拒绝变成对孩子的娇爱与烂爱!也许有人会说,为了孩子的未来,可以暂时答应孩子的某些不合时宜的要求,把如此这般的引导作为一种权宜之计,也只有经历了泥潭的家长才会有痛定思痛的彻悟。
家长的爱只是少年成长中一个驿站,切不要让孩子为了这份爱丧失自爱,未来的人生路很长,人们渴望快乐,情非得己和事不遂愿恰恰才是生命的常态。暂时的痛苦方为思考人生的良药,只要你彻悟对孩子真爱的决然,挽回教育局面的初心不改,孩子的成长才会有一个新的起点。任何一个孩子遇挫之后的思维转折,失败之后的经历思考,逐渐的豁达与成熟,才是如何善待自己,善待他人,感恩亲情的最好说明。
有因就有果。不要一味的去满足你的孩子,一旦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孩子的情绪骤然间就会出现声嘶底里的反叛。敢于让孩子失望,他才会有知足的感恩心境! 不知道你是不是这样的家长:孩子小时候你几乎对孩子的要求是有求必应。可爱的孩子也逐渐习惯了自己势在必得的心理,一旦你不能再答应他的时候,相互的崩溃倒是成了亲子间彼此的“诅咒”了。适当的做出拒绝,让他感到失望,同样是孩子需要具备处理情绪和管理情绪的一种能力。
我们平时在批评一个人的时候,最苛刻、最让人尴尬的一个词就是“教养”二字。一个人可以从教养这两个字渗透出家庭教育中的太多瑕疵,包括这个人的出生背景、家庭教育背景、父母甚至家族的人文素质,受教育的程度、智商与情商的协调程度等等。没有天生不懂事的孩子,孩子的教养多数是家长的缩影,每个所谓熊孩子的背后都会有一个类似的家长,如果不是一个,那一定是两个或以上。 但是,我作为家长的教育责任是明确的:没有教养的教育是说教,更是一种唠叨,不等孩子长大,他最反感的就是教育,好好学习他会感觉压抑,不好好学习他同样觉得烦躁。所以,好好学习不是教育的全部,让每个孩子有教养,才是教育的初始,他才会在学习中更新自己。这种人性素养的源泉是家庭,不是学校和老师。
为此,一个孩子的教养,是孩子接受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的基石。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根基的人格成长,很容易在孩子的关键年龄轰然倒塌。“育人必先育己,立己方能立人”。处于成长时期的孩子,对外界是与非的甄别能力本来就弱,此时父母的作用,就是引导孩子尊重家庭之外的公共秩序,待人接物的礼仪,引导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如何尊重他人,如何自重、自爱的保持自尊,并勇于在成长中担当应该承担的责任。
唯有我们家长赋予了孩子好的教养,才能超越社会上一切的“穷养”或“富养”。穷而不卑,富而不燥,唯独孩子的教养是没有贫富贵贱区分的。教养并不是那些富贵、高知家庭的专利,也绝非是平常百姓家的奢侈品。富裕家庭培养孩子的教养,甚至要比普通家庭的难度要大得多。普通家庭要培养出“有教养”的孩子,只要家长有心就能水到渠成,而富裕家庭里的孩子反而需要家长更多的克制和人为的矫正。
面对孩子固执、强势,蛮力、得寸进尺,家长总是想太多,总把万一的结局错判给自己,最终会心不甘情不愿的陷入被动的牢笼。虽然被压迫的近乎窒息崩溃,也不敢面对自身的改变或无力来改变,总奢望改变孩子或让教育机构去改变孩子。
也许有些家长会说,自从孩子一出生,我始终都在学习。心海导航在这里需要提醒家长的是,育儿学习并非死搬硬套,学习同样需要思考力和教育能力的转换。其实 ,教育孩子没有失败一说,只有迷失或叫暂时的失策。即便从监狱走出来的人,也会有从新来过的愿望,所以,家长对孩子爱的不健康,换来的一定是孩子的不自爱!花五分钟看透事物与孩子行为本质的人,和花五年都看不清教育本质的人,注定会有截然不同的学习结果和命运。
为此,教育孩子是需要洞察力和领悟力,也就是看清自身教育行为的本质和孩子成长行为的本质。看清本质,也就能悟出问题的原因,甚至是原因的原因,原因的原因,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能直扑主题,入木三分的直达病灶!如此家庭教育环境成长起来的孩子,懂事、阳光、豁达........反之,无怪乎呈现两种教育现象:一种是教育孩子一头雾水,能死去活来的爱孩子,却不知道孩子为什么没有感恩心。另一种情况是原因都知道,也清楚,只是因为侥幸,心急火燎咨询时也一针见血道出心声:王老师,您给我说几个方法吧?我该怎么办?..
当我们的思维模式、情感模式及行为模式通常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固化。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从迈开可控的一小步做起,勇敢地为自己做一次克服恐惧的努力。这就是生病了治病,是药三分毒;孩子的家庭教育出问题了,任何一种解决方法都会有风险,但是,前怕虎后怕狼缺乏担当心的家长永远都不会有方法,怕风险,最廉价的风险是后悔药,因为没地儿去买!有些家长深受这种“可爱诅咒”的困扰,渐渐迷失了自己,一味的在迎合孩子内心的感受,忽略自己教育的原则。家庭教育中,心海导航始终在文章中给家长某种教子意识的觉醒:我们爱孩子,事事都满足和答应孩子,你展现给孩子的爱与“物欲”,在孩子的心灵世界究竟哪个最重要?等有些事情超出了底线不能再答应孩子的时候,孩子对家长的评价和压抑自己物欲的评价会是完全一致吗?!
倘若你不能假设孩子的即刻反应,暂时保持沉默也是一种力量。比拳头更无声的力量是语言,语言是有力量的表达,如果你感觉没有了力量,最好三缄其口,或学会真诚地致歉,阐明对孩子的尊重,就是反思家长自己,保持底线的爱,就是让孩子对自己好好说话,这里的好好说话,不仅是一种对父母的尊重,还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教养范畴换位思考的思维逻辑。
毕竟,被应允的可以让自己感受到一种爱,被拒绝更是一种爱,恰是让自己学会思维转变的自爱,前者的爱需要感恩,而后者是责任。就像购买玩具,被应允并不代表下一次也得答应;玩电脑,被答应玩一会儿并不代表每天每一次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去玩儿;买手机,多数都是家长为了孩子的安全才考虑,如果失去了这个功能和意义,手机变成误导成长的玩具,变成犯错的道具,或变成放纵自身的邪恶轴心,与其让手机无底线的危害自己孩子的成长安全,孩子,你自己说,我们的家长该怎么做?那就不如在自己面前把手机摔得稀巴烂!这是家长的爱,这也是家长对孩子错爱要承担的责任,对自己以往对孩子骄纵的爱做出彻底的拒绝!
孩子,如果你遇到了一位这样的家长,说明你的人生一定会是幸运的,因为,你的父母是睿智的,属于是非分明的。有了这样的家长,你才能学会自律、自爱与自持;有了这样的家长,你应该为自己能成长在如此的家庭感到骄傲;有了这样的家长,我们更应该自信的对他们说一声“谢谢”!!!!
综上所述,家长就应该深刻的领悟:一个孩子缺乏自律、自控与自我约束和管控能力阶段,孩子的愿望和物欲都会有很多,只有在拒绝面前彰显出来的教养、自省和自律......才能叫做成长,反之,只能称之为一般的“徒长”!孩子的身材长高了,心灵却没有长大,也正是在旁观者清的人眼里“长裂”了的时期。
孩子家庭教养的最佳培育期一般是在2---10岁之间,固执、自我为中心的偏执,一般会出现在11---14岁,青春期家庭教育失控的真解,其实就是孩子自我约束能力的失控。这些孩子自以为他长大了,可在那些有过曾经的过来人眼里,充其量是缺乏成熟的“长抽了”!
-----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