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家教


家教观点:鼓励孩子做幸福的普通人也要重视家庭教育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19/3/24 22:31:39 作者:管理员 浏览次数:518

家教观点:鼓励孩子做幸福的普通人也要重视家庭教育

 

北京四中刘长铭校长写了篇《请鼓励你的孩子做个幸福的普通人》,全国各大媒体纷纷转载,引发众多家长共鸣。我也赞同这个观点,毕竟社会精英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孩子大概率会是普通人。

但是,希望孩子成为幸福的普通人,并不是什么都顺其自然,更不是忽视家庭教育的借口。

当前有种比较流行的话:尊重孩子天性,顺其自然,只要孩子快乐就行……这些话理念没错,但很容易误导家庭教育。

首先,尊重天性不等于顺其自然。什么是天性?天性中有真善美等人性的因素,也有假恶丑等动物习性的因素。尊重天性,肯定只是尊重真善美的天性。如果对孩子的假恶丑行为也顺其自然,那就是放纵。

其次,顺其自然不等于快乐。家庭教育顺其自然的结果,很容易损害孩子的自制力,损害好习惯。缺乏自制力的人,必定惹人讨厌,哪来快乐?  

第三,快乐不等于不提要求。贪吃贪玩会快乐,勤奋好学同样会快乐;普通劳动者有快乐,社会精英同样有快乐。家长应该让孩子品尝不断成长的快乐,而不应该纵容孩子野性的快乐。

连自然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卢梭都说,“你想害了孩子吗,那你就什么都顺着他!”

实际上,培养孩子做个幸福的普通人,同样需要用心!

首先,幸福的普通人,应该是人格健全的人。自然人格的基础是身体健,社会人格的基础是品行美,精神人格的基础是思维智。希望孩子人格健全,就要从小关注的身体健、品行美、思维智。这三者,都需要在童年期奠实基础。任何一点出问题,都不利于健全人格。

其次,幸福的普通人,应该是自食其力的人。勤劳是美德,劳动最光荣,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推崇的价值观。有些家长怕孩子吃苦,少让孩子参与劳动,“生活上的事我们来,学习上的事你来”,这想法很不妥。让孩子参加应有的劳动,起码做些家务活,是做人的责任。长期“四肢不勤”,结果往往“五谷不分”,长大了容易好吃懒做。

第四,幸福的普通人,应该是有所追求的人。幸福是追求之过程而非追求之结果。没有追求的人,精神上很容易“长满荒草”。只有不断追求,才有可能品尝过程的幸福,才可能有精神成长。

如何更好地培养幸福的普通人?

首先,从小严格要求。教育最基本的准则是,尽可能多地尊重孩子,尽可能恰当地要求孩子。只有恰当的要求,才会有健全人格的基础,才会有良好的教养。没有严格要求的教育,很容易教出没有规则的熊孩子。从孩子养成坏习惯,等到问题严重之后再纠正,往往会木已成舟徒留遗憾。

其次,恰当定位。人尽其才,才更具幸福感。家长要多与孩子聊聊,找准孩子的兴趣点与能力长项,引领孩子规划自己的美好未来。

第三,给孩子应有的磨砺。家长不能太功利,不能让孩子轻易获得“荣耀”。殊不知,孩子的性格、能力等都需要循序渐进,不劳而获的“成果”,并不是好东西。离幸福最近的路,往往不是直线距离。

第四,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幸福感与美感、道德感、理智感、成功感相关,也与孩子的需要、归因风格、追求相关。喜欢音乐、美术,那是美感给人幸福;孝顺长辈、帮助弱者,那是道德感给人幸福;取得进步、习得才艺,那是成功感给人幸福。引导孩子形成追求艺术、科学、道德、技能的持续兴趣,才可能有更多的幸福感。    

第五,重在精神引领。好的家庭教育,要给孩子宽阔的心胸,要帮助孩子构建强大的精神世界。如果孩子缺乏应有的精神面貌,获再高的奖项,考上最名牌的大学,都不能算教育的成功;而如果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不管学业成绩如何,不管今后从事何种职业,都更容易获得人生幸福。

(文章来源网络|陈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