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教


比起不会好好说,很多父母,输在了不会好好听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19/2/3 21:49:55 作者:管理员 浏览次数:418

比起不会好好说,很多父母,输在了不会好好听

在不少家庭中,父母都缺乏倾听孩子说话的习惯,他们常常不等孩子把话说完,就主观臆断,仅凭自己的猜想就给孩子下结论,贴标签。

比起不会好好说,不会好好听也是很多父母的问题。

不被父母好好倾听的孩子心理容易受伤

有的家长,对孩子说的话问的问题不在意、不重视,没有兴趣听,常常选择忽视。

“妈妈我腰疼······”

“小孩子哪有腰。”

还有的家长,孩子话说到一半,就自以为能猜到孩子的意思,觉得没必要听下去。

“爸爸,我作业写完了,可不可以······”

“又想说玩手机是吧,天天就知道玩!”

“我只是想问可不可以帮我检查一下。”

父母希望孩子听话,但父母经常听不到孩子的话;父母希望孩子懂事,但父母时常不懂孩子的心。

童年时缺乏父母倾听的孩子,内心情感得不到释放,他们经常感受到不被尊重的感觉,就很难体会到被爱的感觉。

这样的孩子,容易自我怀疑和否定,自卑、认为自己不好、不值得被爱。为人父母后,还会在无意识中,将这种缺失传递给孩子。

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认真倾听,会帮助孩子认识到自身价值的存在,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和产生一种平等意识,从而认识自己,找到合适的自我定位,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而获取更多的自信和健康发展的动力。

每个孩子,不管年龄大小,都渴望父母对他们点点滴滴的关注。

孩子每个请求和情绪的背后,也都有它的原因,对他而言都不是一件小事。

作为父母,最好的修养,就是听孩子把话说完,倾听他们的心声,呵护他们的感受。

不会好好倾听的父母容易丧失孩子的信任

记得《爸爸去哪儿》里有这样一幕:

天天不想让爸爸输了厨艺比赛,就想出门给爸爸摘更多的狗尾巴草。

结果爸爸张亮以为天天只是调皮想出去玩,没等孩子说话就用责怪的语气让天天赶紧回来,还说“我要是输了比赛就怪你”。

天天急忙解释说:“我只是想自己拿一个狗尾巴草给你。”张亮听了,惊讶又感动。

大人总觉得自己轻易能看透孩子的想法,粗暴打断孩子的话,甚至不由分说就给孩子一顿斥责,殊不知,不小心就会扼杀一颗善良单纯的心。

很多家长最大的问题就是说的太多了,不会倾听,太想做一个家长,却忘记了要先把孩子当做一个人平等对待。

就像节目《少年说》里,孩子分明表达了自己最真实的感受:“不喜欢被拿来和别人比较”、“真心热爱舞蹈,希望能继续上兴趣班”。

可这些全部被他们的父母忽略掉,取而代之的是无穷无尽的单方面说教、提要求。

很多父母教育孩子时有一种本能:不听孩子说的是什么,只顾着自己不断地说教、提要求,或是急忙反驳、制止孩子的想法。

这些打断、忽视、反驳,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拒绝。

总是被拒绝的孩子,会渐渐丧失对父母的信任,不会轻易对父母袒露心事,排斥和父母沟通,最终甚至产生反抗心理。

《少有人走的路》中说:“倾听是把注意力放到对方身上,它是爱的具体表现形式。”

不让孩子把话说完的父母,更难教出听话的孩子。

                                     如何做懂得倾听的父母?

为什么父母总是很难做到真正的倾听?

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缺乏真正的与孩子平等对话、倾听孩子心声、走进孩子内心的意识。

首先,当孩子问你一个问题或是跟你倾诉时,放下手中的事情,认真地看着孩子的眼睛听他说,不要忽视或打断。

这对孩子顺利地表达、愉快而无所顾忌地说,至关重要,会让孩子产生被尊重的感觉,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得到发展。

其次,当孩子跟父母倾诉时,父母要抛开自己固有的思维和情绪,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尽力体会他的感受和情绪,才能最大程度上接受和理解孩子要表达的信息,以便达到顺利的沟通。

这会增强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更加会对父母敞开心扉。

比如孩子问妈妈“晚饭什么时候好呀?”,本意可能只是想表达自己饿了。

妈妈如果仅按照自己错误的理解和推测,主观臆断“觉得孩子肯定是急着出去玩”,那就会对孩子的本意产生误解。

在倾听过程中,父母可以用温和的疑问取代笃定的主观臆断,确认一下自己的理解无误。

“听了你的话,妈妈的理解是你觉得绘画的兴趣班不适合自己,是这样吗?”

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先不要忙着下结论,多些耐心,让孩子把话说完,真正弄清楚孩子的想法是什么,再做进一步的沟通,才不至于误解了孩子。

在这个过程中,你还可能会惊喜地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比如善良、单纯,创造力。

懂得好好倾听,是每一位父母的必修课。

 -------摘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