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教


钱志亮:有些事,父母不教,孩子永远长不大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19/1/10 19:11:54 作者:管理员 浏览次数:463

伴读 | 钱志亮:有些事,父母不教,孩子永远长不大

教孩子独立

在美国纽约州最高法院,出现了一桩令人啼笑皆非的“怪案”:一对父母状告自己30岁的儿子。

原来,30岁的儿子迈克尔已经在家啃老8年了。在过去几个月里,罗通多夫妇多次写信要求他离开住所,自力更生,但儿子软硬不吃。

罗通多夫妇又决定出1100美元为儿子付房租,并给了他很多生活上的建议,还是劝说无果。

多次的“驱逐”失败后,罗通多夫妇只能将自己的儿子告上了法庭,并委托法庭采取强制性措施。

这种父母辛苦付出几十年,孩子却难以独立,只知道待在家里啃老的例子,国内外都屡见不鲜。

父母插手太多,放手太晚,孩子终将成长为“巨婴”。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曾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到的,都应该让孩子自己做,凡事孩子自己能够想到的,就让他们自己去想。”

这句话简直是教育孩子的至理名言。

如今的家长过于宠孩子,事事为孩子做好,殊不知,这是在剥夺孩子学习生活技能、锻炼独立能力的机会。

孩子会越来越依赖别人,缺少思考、缺乏动手能力,以后“单枪匹马”进入社会,会比别人要花更多的时间来弥补缺失的这一课。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掌握好爱孩子的度,少包办,多给孩子自己思索、做决定、动手做事的机会,避免过度保护孩子。

教孩子规则

前段时间,“高铁霸座男”在列车上耍了一个“葛优躺”,一夜之间举国“闻名”,强占别人的位子,不以为耻,反而还在群里炫耀。

还有公交车坐过站的那位女子,自己做错事却要求司机赶紧停车,不守规则,最终因和司机争抢方向盘导致整个车坠江,酿成悲剧。

当我们看到社会上很多反面案例的时候,都可以从他小时候找到端倪。

有些小孩子都能做到的事情,那些大人却全无规则意识,心中只有自我,活脱脱一个“没长大的孩子”。

良好的规则是一切行动的基础。从小培养孩子规则意识不仅是教养的体现,也是保护孩子不受伤害,帮助孩子更好适应社会的最好方式。

孩子2岁左右就会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心,这时候就可以有意识地给孩子建立规则,让孩子明确自己行为的界限,说话、做事有分寸感。

比如地铁上不能吃东西、进入电影院不要大声讲话、买票时要乖乖排队、别人的玩具要请求别人答应之后才能拿来玩,等等等等。

父母在制定规则时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不要只会用权威来压制孩子,这样,孩子才会从内心认可并接受这些规则。

规则一旦制定,父母就要坚持原则,不随意妥协更改,这样规则才能更好地发挥效用,否则当某次孩子发现可以打破规则,以后的教育只会事倍功半。

教孩子责任

现在的父母对于孩子责任心的培养不够重视,很多事情帮孩子做得好好的,很多麻烦也尽可能帮孩子避免,以便孩子可以专心学习。

这实在是本末倒置。

责任心是孩子做人、成人的基础。

一个人没有责任心,不可能认真做事;没有责任心,遇事只想退缩、逃避,推卸责任,步入社会又怎能做好一个人?

就像一个哺乳期的母亲还在抽烟酗酒,全然不顾孩子的健康;一个有了孩子的父亲不愿意回家面对生活琐事,选择在外面聚会娱乐,逃避本该是自己应担的责任??????

著名教育家茨格拉夫人说过:“必须教育孩子懂得他们的一举一动能产生的后果,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一定会学得很有责任感的。”

家长应当在日常小事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比如多让孩子参与家务活,帮忙拎东西、扔垃圾、套被套;偶尔示弱,生病了让孩子照顾父母、关心老人;一起去旅游时,让孩子帮忙保管门票、水杯等。

家中的大小事务可以让孩子说说自己的想法,帮助一起出谋划策,并适当采纳,孩子就会在心中产生对家庭的责任感。

孩子做得好给他一定的鼓励和赞扬,会增强他的自信心、激发积极性。

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要及时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付出相应的代价,这样他会知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以“他还是个孩子”当借口为孩子开脱。

独立、规则、责任,这些事情,不是“孩子大了就好了”,需要父母从小教给他们。

只有这样,他才能成长为拥有一个健全人格、良好修养、“真正长大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