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教
刘敏:妈妈的“溺爱”与众不同
刘敏:妈妈的“溺爱”与众不同
刘敏: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主任、教授,专业技术少将,任第八、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委员,全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第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军艺术系列高级专业职务评审委员会主任,中国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理事,中华全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理事,北京舞蹈学院、北京国际艺术学校、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安徽省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妈妈的“羽翼”永远为她敞开
小时候,刘敏好动,非常调皮。父亲经常会无奈地说:“你能不能安静地坐上5分钟?”可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妈妈发现,只要有音乐陪伴,就能坐住。那时候,家里要吃韭菜馅儿饺子时,妈妈买来韭菜,把收音机打开,小刘敏坐在小凳上安安静静地摘韭菜,一个上午可以不动。若是把收音机关了,刘敏就会像断了弦的发条一样,扔掉手里的一切跑出去玩。5岁时,刘敏要在幼儿园的文艺演出“小蜜蜂”舞蹈中担任领舞,那是刘敏第一次化妆,嘴上涂着口红,心里乐开了花。刘敏说:“化完妆后,嘴都不敢动,一直在吱吱地吸着嘴巴,害怕嘴一并,口红就没啦。”父亲是很讲规矩的人,认为孩子这样不端庄,就大声斥责:“一个女孩子在那儿吱呀吱得像什么样子。”妈妈为了保护孩子的积极性劝着父亲说:“这不是化了点妆吗,孩子嘛,你不要去训她,随她了。”到吃饭的时候,小刘敏为了不让妆花掉,躲在房间里不肯吃饭。父亲生气地说:“怎么能不吃饭呢,不是晚上7点才上台吗?”但妈妈读懂了女儿的心思,她知道,女儿是怕这个时候吃饭,弄掉口红。为了不让刘敏有心理负担,妈妈对爸爸说:“没关系,给她留着,她回来再好好大吃一顿。”刘敏感慨地说:“我妈妈特别善解人意,她会瞬间转变角色,把自己忘掉,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区别于父亲的严厉,妈妈对刘敏非常疼爱,甚至有些娇惯。每次母亲做栗子烧鸡的时候,刚做好,就会让刘敏去品尝,小刘敏会狼吞虎咽地吃掉1/3。妈妈蒸了一锅热气腾腾的馒头,淘气的刘敏经常是把每个馒头的皮都撕下来吃掉。对于这些有失大雅的行为,母亲从来都不会指责,她觉得保护好孩子这份天真浪漫也挺好。
安徽的夏天潮湿闷热,体委的游泳馆每天早4点到晚8点面向家属开放。放学后,刘敏都会和伙伴们一起去游泳。回忆儿时这段温馨的时光,刘敏笑着说:“每次游完泳后,我经常是饥肠辘辘,而这时母亲会准时出现在游泳馆门外的草坪上,为我送来绿豆汤、饭菜和水果,开心地看着我吃完。晚上睡觉的时候,母亲会坐在我床边,扇着芭蕉扇直到我熟睡为止。”
小学的时候,刘敏已经成为班上的文艺骨干。每次晚会上,她都是轴心人物,从报幕、独唱到编舞、跳舞,都是由她一人完成,显现出出色的文艺才能。小学毕业后,13岁的刘敏考上了安徽省艺术学校舞蹈班。父亲对这件事情非常反对,因为当时的刘敏学习成绩非常好,老师家访时常对父亲说:“刘敏将来是最有希望上大学的。”而母亲心里也不是不想让刘敏继续读初中,但孩子对舞蹈的这份热爱感动了她,她想支持孩子。于是,她去做父亲的工作。刚开始父亲很坚决:“不可能,此事不能商量。”为此,刘敏和父亲冷战了3个月。母亲知道父亲有山东人的性格特点,非常执拗,于是,在这3个月期间,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就会耐心地开导父亲,分析事情的利弊。她对父亲说:“我们有3个女儿,最聪明是老三,最倔强的也是老三,她想做的事,如果你违背她,一旦孩子将来埋怨你,你终身都不能消停。退一步讲,没准孩子在这方面会真有发展,不妨让她试试。”经过母亲苦口婆心的劝说,父亲终于想通了,在刘敏生日那天,把她送到了安徽省艺术学校学习舞蹈。
给予爱的同时也在给孩子压力
艺校离家只有5分钟的路程,但是校方不允许家长探望。当时,刘敏特别瘦,形体训练强度又很大。刘敏说:“母亲当时每周3次,偷偷地躲在食堂旁边一个角落里给我送饭,我跑过去之后,她会‘咣’地把饭扣在我的饭盆里,对我说:‘快吃吧,别让老师发现。’”长此以往,刘敏心疼母亲不让她来送饭了,但母亲坚持地说:“不行,你正长身体的时候,营养跟不上,练功就没有体力了。”刘敏说:“母亲就像一只老母鸡一样保护着我,让我觉得特别温暖,也让我有一种压力,就觉着不刻苦训练,没法回报母亲这份爱。”在艺校的学习中,刘敏虽然天赋极高,但仍然训练刻苦。4年的艺校生活,刘敏几乎都是在练功房里度过的,寒暑假也不例外,有时候练芭蕾舞把脚趾盖都练掉了。付出总会有回报,1978年,刘敏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总政歌舞团。
女儿到北京后,母亲知道女儿特别爱吃黄鳝和甲鱼,夏秋之际,她就装上一篓子活的黄鳝和甲鱼,拜托去北京出差的同事给刘敏带去。母亲还会把河蟹蒸好,把肉剔出来,用油炸好,放到瓶里,给刘敏带上。刘敏说:“每次我下面条,舀一勺,香极了。”对于母亲的这份无微不至的疼爱,刘敏深深地记在心里,化成了一种动力,她暗下决心要更努力,更出色,对得起母亲的这份爱。
1979年,刘敏参加了全国“建国30周年”文艺调演,她表演的3个作品《刑场上的婚礼》、《割不断的琴弦》和《祥林嫂》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1985年,刘敏正在筹划自己的第一场独舞晚会,这时,听说国家要举办首届“桃李杯”舞蹈比赛。刘敏看到这个消息后动心了:她想通过比赛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实力。考虑到她的年龄已经到了比赛设定的最大年龄段,如果错过这次机会,以后就无缘参加,权衡再三,她放弃了已准备好的独舞,转而参加首届全国“桃李杯”邀请赛。
回忆起那次比赛,刘敏说:“因为当时已经在舞蹈界小有名气,所以我没有退路,必须拿一等奖。”由于心理压力过大,刘敏患上了严重的神经性胃痉挛,进食困难,瘦到快脱像。母亲得知此事,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和父亲一起从安徽赶到北京照顾刘敏的生活。每天变着法地为刘敏准备各式各样的粥——小米粥、大米粥、绿豆粥、百合粥,帮助刘敏恢复肠胃功能。为了不给孩子增加额外的心理压力,母亲没有过多询问,只是察言观色,通过刘敏的脸色知道孩子的心理。刘敏说:“母亲最懂我,通过我的脸色,读出我今天是排练不顺,身体不舒服,还是心情不好。母亲虽然言语不多,但她的默默支持,无形中给予我更大的能量和动力。”奇迹出现在刘敏身上,她在比赛中获得第一名。1986年,带着继续进取的精神,刘敏再次获得了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第一名,成为中国舞蹈界第一个在全国性舞蹈大赛中获得“三连冠”的舞蹈家。1987年,在全军第五届文艺调演中,获得了男女选手总分第一。1988年她主演的电视剧《舞之路》获全军优秀电视剧奖。主演了《昭君出塞》、《无字碑》、《喊春》、《向天堂的蝴蝶》、《黄河母亲》等独舞、双人舞和舞剧,塑造了一大批时代不同、性格各异的舞蹈人物形象。
生活百事通母亲造就百事通女儿
刘敏的母亲从小爱学习,在怀刘敏的时候,母亲一边工作一边复习考上大学,看着出世后聪明漂亮的小刘敏,毅然放弃继续读书深造的机会,参加了工作。长大后,刘敏曾问过母亲:“妈妈,你后悔没上大学吗?”母亲欣慰地说:“我看着你一路走过来,越看越觉着不后悔,因为我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女儿。”
在刘敏的记忆中母亲聪慧过人,她在饮食与保健方面很有一套。刘敏说:“每年开春,母亲都会动员全家人一起去挖苦菜,回来蘸酱吃。母亲说苦菜具有排毒的功效,所以,开春第一道菜应该是苦菜。”母亲如同一本百科全书,知道夏天应该吃避暑除烦的冬瓜,冬天应该吃除疾润肺的白萝卜等等。母亲还会拔罐和刮痧。在刘敏小的时候,只要一感冒,母亲就拿个小勺,抹点香油,顺着后背来回刮一遍,孩子的感冒就好了。她为家里的每一个人用炒好的谷子和艾条制成中药沙袋,可以缓解失眠和胃寒。母亲在厨艺方面也极具灵性,凡是她在外面品尝过认为好吃的菜,回家一琢磨,第二天一定可以端出相同口味的菜来。
得益于母亲的熏陶,刘敏也是个“百事通”。在辉煌忙碌的事业背后,她是一位厨艺高超的贤妻,东南西北各色菜肴,她都能顺手拈来。她也会像母亲那样给家人刮痧、拔罐。率队去欧洲演出时,3个月的演出时间,许多男孩子的头发都已经长到过耳,为了不让学生们去昂贵的发廊剪发,她买了一把推子,亲自为每一个男孩子理发。刘敏笑着说:“这一点我真是继承母亲。”
来北京生活以后,母亲也会精心地用核桃自制成敲打身体用的保健包,并且慷慨地送给小区内的老年朋友们。刘敏说:“母亲是那么的慈爱,看着别人使用她送的东西能够减轻痛苦,她就非常快乐。”耳濡目染,刘敏从小也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小的时候,每逢过节,她就会用积攒的零用钱买许多头花和卡子,为院里的小朋友们梳头、打扮,并把这些小饰品大方地送给她们。如今,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刘敏帮助过的贫困学生,她自己都数不清。她说:“我帮助他们成长、成才是我的一份工作和我自愿奉献的一份爱,我收获的是那份快乐。”教师节来临的时候,她也坚决反对学生给她送任何礼物。学生们为了表达她们的感谢,就会悄悄地把一束花和一个写满真挚祝福的小卡片放到她家门口。刘敏自豪地说:“那个时候,我家的客厅里简直是一片花的海洋。”
2010年11月24日,为了不影响刘敏和两个姐姐在上海世博会的约定(因为这是几十年来,刘敏第一次有时间和姐姐们团聚)。在北京的母亲隐瞒了患有心脏病的实情,直到最后心梗才告诉女儿们,此时已经错过最佳的手术时间。虽然,刘敏倾尽全力,但最终没能挽救母亲的生命。这份母亲用生命给予孩子们的关爱和理解,每每想起来让刘敏的内心充满酸楚。回想起母亲的音容笑貌,刘敏激动地说:“母亲是最懂我的人,母亲的所谓溺爱对我形成的压力,也是我永不满足的动力。”
刘敏现在已经是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主任。从演出团体到教学单位,从演员到领导,刘敏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漂亮的转身。在舞台上刘敏是一位用灵魂来诠释角色的舞者,在教学中她又是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用一种传导和渗透的方式来教育学生,把爱渗透给学生,让他们带着一份珍惜去审视自己。刘敏说的这种教学方法受益于她的母亲。
----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