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健康
住手!你的“轻轻掏一下”,很有可能损伤孩子的听力!
住手!你的“轻轻掏一下”,很有可能损伤孩子的听力!
“我们家孩子的耳朵里都是耳屎,要不要给她掏掏?”
“我拿棉棒轻轻给他掏了两下,应该没问题吧? ”
“耳朵里堵满了耳屎会影响听力的!”
很多家长认为“耳屎的堆积会影响声音的传导,耳屎多了自然就会影响听力”,看上去好像是没有问题,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声音是借由空气压力形成看不见的声波,声波通过耳廓进入耳道,振动鼓膜,从而让人类可以听到声音。也就是说耳道中少量的耳屎是不会影响听力的。
那么,耳屎又是什么呢?少量的耳屎不影响听力,那大量会不会呢?接下来我们慢慢讲。
耳屎
耳屎的大名叫耵聍,也叫耳垢(下文统称为耳垢),它覆盖在外耳道的表面,适量的耳垢可以保护耳道保护膜。
这层保护是如何形成的呢?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耳朵里一团一块的耳垢特别脏,特别不干净,害怕耳垢长时间在孩子耳道里会诱发感染,其实,耳垢是由耳道内腺体分泌物、脱落的皮肤组织、耳内正常细菌和脱落的耳毛等物质构成,在外耳道保护膜完好的情况下,这些物质都不会诱发感染!
反而是家长自行给孩子掏耳朵,一来孩子会出现不可控的乱动,二来是家长的力道也不好掌握,很容易损伤外耳道保护膜,诱发感染!
要不要给孩子掏耳朵?不要!
前文也说了,耳垢的作用是保护耳道不进水、降低感染几率、避免创伤和异物侵袭,它其实是在保护孩子的耳朵。
耳道有自排自洁功能
耳垢一般出现在外耳道的1/3处,也就是我们家长肉眼可以看到的位置,在这个位置出现的耳垢并不会让孩子产生任何不适感,甚至毫无感觉。
而且大部分耳垢是可以自行排出的,它会裹着各种代谢废物从耳洞中自行脱落。孩子咀嚼、张口、打哈欠和蹦跳等活动也可以促进耳垢的排出。
自行掏耳朵的危险
家长千万不要存在侥幸心理,想着“轻轻掏一下,应该没问题”,然后自行且自发地帮孩子掏耳朵。
不建议家长给孩子掏耳朵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孩子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肢体。当有“异物”进入耳道中,可能会因为惊吓,突然不老实、摆动头部,造成误伤。
家里平常使用相对比较坚硬的挖耳勺,孩子稍有移动头部,就有可能划伤孩子的耳道!严重的很有可能会划伤鼓膜。轻则引发中耳炎,重则会影响孩子的听力。
使用棉棒给孩子掏耳朵可能反而会把耳垢向深部推,通过狭窄部位,在鼓膜处聚集,导致孩子出现耳部不适等症状。狭窄处见下图。
在这里要特别提醒家长们,孩子的模仿能力特别强,他们可能会模仿大人掏耳朵的动作,弄伤自己。因此,家长一定要注意,在孩子面前,自己也不要掏耳朵。
耳朵进水怎么办?
平时给孩子洗澡的时候,尽管知道不要让孩子的耳朵进水,但还是防不胜防,如果不慎进水,会不会引发炎症呀?
不用过于担心,其实耳道是个盲端(类似一条死胡同,内侧有鼓膜这面墙挡着,外侧与空气连通),一般情况下,即使耳廓沾了水也很难进到耳道内侧,特别是耳道深部,所以通常不会引起发炎。
当家长发现孩子耳道进水时,可以用松软的棉球放置在外耳道,过几分钟水分就会被充分吸收到棉球上了。
千万不要使用棉签为孩子清理耳道,以免一部分尚未被棉签吸收的水分被推挤到耳道的深部。
洗澡之后要第一时间擦干外耳廓和耳朵周围的水。
洗澡/洗头时,怎样做才能防止耳朵进水呢?
给孩子洗澡时,可以用手把孩子的耳朵由后往前贴住脸部也是方便又简单的防水方法。很多家长觉得不敢捏孩子的耳朵,怕孩子受伤,其实完全没必要担心,因为孩子的耳廓其实是很软的,不用担心弄疼他们。
什么时候掏耳朵?
建议家长每隔6个月-1年,带孩子去耳鼻喉科(或耳科)检查一次,由医生决定是否需要清理耳垢。
必须去医院的情况
当孩子出现以下这3种情况的时候,建议家长尽快带孩子去医院,让专业的医生检查一下,是否出现耳部疾病。
怀疑孩子听力下降:比如与孩子说话的时候没有反应、经常出现“啊?”“呀?”的听力下降表现;
出现耳部症状:耳朵突然疼痛或者突然“流水”等,需要医生检查耳道或者鼓膜是否出现发炎等表现;
对于还不会说话的孩子,如果出现频繁经常抓、揪耳朵(耳部瘙痒、疼痛或其他异样感觉),同时伴有烦躁、哭闹不止和发热等表现时,要尽早带孩子去医院检查;
另外,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的耳道基本被耳垢堵严实了,仅剩一条小缝隙的时候,建议家长尽快带孩子去医院,请医生处理,而不是自行给孩子掏耳朵!
(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