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被内疚感折磨的中国孩子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18/8/15 23:00:15 作者:王爱勤 浏览次数:579

被内疚感折磨的中国孩子

朋友女儿妍妍今年8岁,本是天真烂漫的年纪的她,却患上了抑郁症。

妍妍对医生说:“我觉得我对不起爸妈。”

朋友和老公的感情一直不好,他俩每次吵架后,朋友就忍不住迁怒女儿:“要不是因为你,我们早就离婚了”。

妍妍觉得都是自己的错,没有她,爸妈就不会这样天天吵架了,她很内疚。

同时她又很矛盾,觉得爸妈在乎自己,还爱着自己,为了自己甚至愿意牺牲他们的自由,心里很感动。

但更多的是压力,父母是为了自己才没有放弃这个家,她小心翼翼地对待这来之不易的家庭关系,努力学习,让自己变得优秀,免得让父母失望。

妍妍不负父母的期望,她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这学期,成绩逐渐下滑了,上学期的期末考试跌入了二十几名。

暑假期间,爸爸妈妈总是用谴责的语气追问:“怎么可以倒退成这样,考这么差,我们这样都是为了你,你这样的成绩对得起谁啊!”

妍妍感到非常内疚自责,变得敏感多疑,特别没有安全感,大部分时间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经常偷偷的掉眼泪。

在内疚情感的作用下,孩子害怕失去父母的爱而违心去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难免对父母心存怨恨,可又无法通过宣泄气愤和挫败感而获得解脱。

因此,大部分孩子会压抑这些不快的感受,久而久之会以被压抑的形式浮现出来,如抑郁、焦虑等。

心理学家说:“无意识的内疚感能量级几近死亡,对人的生命力有着毁灭性的打击,无数人因羞愧和内疚而自残、自杀”。

被内疚感控制的讨好行为,不是真正内心需求,坚持得很累。

儿童心理专家做过这样一项研究:

在有各种玩具的实验室里,实验者告诉孩子们看住笼子里的仓鼠,不要让仓鼠跑掉。

在实验者离开的25分钟内,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把眼睛从仓鼠笼子上移开了一会儿。当他们转过脸的时候,笼子里的仓鼠不见了。

然后观察孩子的反应,结果证明:4岁孩子开始有了内疚感的萌芽,5~6岁是孩子内疚感发展的时期。

这项研究表明,在面对过失的时候4岁以上的孩子,做错事后或认为自己有错的时候,就能体验到内疚感。

所以,父母就想利用孩子的内疚感。

他们认为,孩子既然有了内疚感,说明他知道自己错了,便会按他们希望方式的去做。

大部分时候会得到满意结果,因此尝到甜头的父母会有意无意地给孩子制造一些内疚感,让孩子向他们期望的方向发展。

可这也带来一个问题,孩子为了消除内疚,经常会做一些自己不想做但能迎合父母的事情,从而被内疚感而控制,渐渐的失去了自己。

知乎网友砚谷墨清说:“制造内疚感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教育模式,其原因就是为了获得控制感。”

美国的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将这种行为非常形象的定义为“情感勒索”。

在亲子关系中,无论是威胁还是感动,当父母把付出或要求摆上台面的时候,孩子就已经陷入情感勒索中。

《情感勒索》一书中也讲到:当亲密关系和安全感被摧毁以后,孩子的幸福感与心理健康也就随之消亡。被家长情感勒索的孩子会陷入突如其来、有苦难言的窘境。

前段时间,刷爆朋友圈的朱雨辰妈妈就喜欢用内疚感控制孩子。

朱妈妈每天4点起床为儿子熬梨汤,并逼儿子一定喝,每天检查空瓶子。

别人家的妈妈为儿子独立而高兴,而朱妈妈在看到儿子会做饭之后却觉得对不起儿子,觉得自己当母亲失职了。

于是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千里迢迢背着80只大闸蟹跑到北京做贴身大厨兼保姆照顾儿子。

朱妈妈的养育方式不仅影响了儿子的感情,还影响了女儿的婚姻观。

朱雨辰的姐姐,今年40多岁,也还是单身。她有婚姻恐惧症,直言自己没办法像妈妈一样担负起如山般的责任,所以不敢结婚生子。

对于朱妈妈这种近乎窒息般的爱,朱雨辰也曾反抗过,但是并没有效果。

最终,朱雨辰从反抗变为接纳,他要变成一个桶。

“为什么要去接纳呢,你本来已经那么累了?没事儿,这是因为爱。”这句话道出了朱雨辰多少无奈。

他放弃了自己想挣脱控制的愿望,去照顾妈妈的情绪,不让妈妈难受,否则会更内疚。

于是他压抑了自己的需求,骗自己说,这是因为爱。

中国父母喜欢用内疚培养“孝顺”, 殊不知,内疚是能力最低的情感,不仅会增加孩子难以承受的情感负担,而且无法引发孩子健康的“感恩”之心。

因此,请别再用内疚感去绑架你的孩子,真正的爱不该变成负担!

 

 

                                                                         (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