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教


被语言暴力毁掉的中国孩子---你满嘴是爱,却满目狰狞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18/7/29 13:26:52 作者:管理员 浏览次数:430

被语言暴力毁掉的中国孩子---你满嘴是爱,却满目狰狞


上周五,张姐去开家长会。

有一个环节是,家长、孩子互相匿名写小纸条,说一说,对方什么言行最让自己难过。

 家长的答案五花八门,什么“不听话”“同样的错误犯好几次”“太贪玩”“犟嘴”……

 轮到看孩子的答案时,却发现他们的纸条内容,倒是惊人的一致。

 “就你这样子,长大了也没出息”

“你早晚得进监狱”

“怎么养了你这么个东西”

“说我很差劲,跟别的孩子不能比”

“做错题说我笨得像猪”

“再哭我就打死你”……

 其中还有个孩子写着:“妈妈说的话,全部都是。”

 随后,老师选了几个孩子,让他们模仿一下自己的爸妈。

 一个女生伸出右手食指,用力地戳着旁边孩子的额头,皱着眉,龇牙咧嘴地朝他吼:

天天就知道吃和玩,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再看看你,像头猪一样,不许哭,滚去看书!

 说完,连翻了几个白眼,拿出提前准备好的手机,像模像样地玩着,嘴里还不住地骂骂咧咧:“当初真不该生你。”

 另外一个男生模仿的,是自己的父亲,表演前他说场景是在外面,在场的家长就来扮演,当时围观的路人。

 然后,他一边假装用力地扇孩子的手臂,一边大声地呵斥:


要你有什么用,学习学不好,一点儿小事也办不好,下次再这样你就给老子滚。

说话中间还夹杂了几句粗话。

 表演结束,在场家长的反应都很诧异,甚至都不记得自己,居然有过这些言行。

 绝大部分的父母,都是真心爱孩子的,这不容置疑。

 可是,在孩子的眼里,那些以爱为名说出的话语,着急之时的情绪发泄,何尝不是无意、无心却又彻底、难忘的痛苦和伤害?

2、有种伤疤,是痛一辈子都好不了的

全球儿童安全组织Safekids曾发布过这样一则海报。

孩子的双手,拿一张26分的考试卷。整个人微微后缩,眼角下垂,神情紧张,看起来怯怯的样子。

 身上刻着的,是父母对他说的话:

你脑子让猪吃了吗?考成这样,还有脸回家?

无意中,孩子弄碎了花瓶,低着头,用小眼睛偷偷瞥着你,等待暴风雨的降临。

 父母难听的话语,如往日一般,席卷而来:

 天天毛手毛脚,你上辈子是闯祸精啊?家里有你,真倒大霉了!

抱着足球回家的小孩,刚刚跟小伙伴一起,踢了一场超有趣的足球赛,嘴角的笑容还没消失。

 谁料一到家,就被父母拎到一旁站着,一边指指点点,一边嫌弃地说:

 没见过这么脏的孩子,你是从垃圾堆里捡出来的?

 海报的制作人,把这些话刻在了孩子的身上,就像伤疤一样。

 回想生活中,我们说过的这些话,不就是拿刀刻在孩子的心上吗?这种伤害带来的痛苦,是连时间,都无法抹去的。

 

记得前几天,朋友说她在跟老公聊天时,无意中聊到儿子笨,不然怎么每次考试都考这么少,老公也说,可能是有点吧。

 当时儿子刚从卫生间出来,听到这话就愣了一下,她也没怎么当回事。

 之后的几天发现,孩子的表现有点奇怪,再也没有像往常一样活蹦乱跳,也不怎么爱说话了,整个人就是很丧的样子。

 一开始,她怀疑孩子生病了,带他去医院检查,也没事。

 一星期之后,在接儿子放学回家的路上,儿子突然说:

妈妈,我想问你一个问题。在你和爸爸的眼里,我是不是,特别无能啊?

 这句话一出来,朋友就慌了,问他怎么会这样想。

 儿子低着头说:“我那天,听到你和爸爸,说我笨了。”

 其实,在孩子的心中,父母就是他们的全世界,是他们最重要的人。

 我们随口说出的一句话,对他们来说,是标签,更是无法更改的事实。所以,即使你忘了,孩子也会记得清清楚楚。

 就像网友在被采访,回想起父母当年对自己的言行暴力时,他说:

这么多年了,尽管我已经是奔四的人了,他们对我的影响还是那么深。但凡旧事重提,想起父亲酒后的语言暴力,我都会哭的稀里哗啦,情绪崩溃。

3、毁掉一个孩子很简单,说他“没用”就好

 沈阳市心理研究所在调查研究青少年犯罪记录时发现,童年受到精神虐待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他们找到六个在沈阳看守所的少年罪犯,让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几个16岁的男孩,提到当年父母对待自己的情景,显得非常沉重。

 有个孩子说12岁时,爸妈就分开了。明明不是他的错,母亲却经常骂他,让他去死。

 最常听的一句话是,说自己没用,是废物。

 从来都没夸过自己,骂他最多的,就是猪脑子、猪脑子、猪脑子……说到这里,孩子无奈地用手拍了拍脑袋,好像怀疑,的确如此。

 也许他们的父母从未想过,这些话,会推动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

 有这样一些词语,对孩子的伤害最深,为人父母的你,有没有说起过。

 “猪脑子”

 “废物”

 “就知道吃”

 “丢人”

 “是人都比你强”

 “怎么不去死”

 ……

 心理研究显示,对六岁之前的孩子,经常说一些生气的话,容易使其形成消极的负面人格,产生自卑、内向、忧郁的心理,而且害怕与人相处。

 要明白,所有的语言暴力,都没有半点教育成分。因为我们这是在本质上,恃强凌弱,发泄自己的怒气和怨气。

 长时间的不平等对待,会让孩子感觉被父母嫌弃,认为自己真的没用,甚至自暴自弃。

4、看看别人的孩子,不如看看别人的爸妈

 同事的儿子浩浩,从小的性格就比较内向,父母离异后,他变得更加自卑。

 后来,同事工作太忙,在假期把他送到了画画培训班。

 一开始,浩浩不怎么喜欢画画,美术老师也经常给同事发信息,说浩浩基础太差,还不喜欢表达,如果真的想要学好美术这个技能,估计需要很长的时间。

 晚上回家后,同事一边看着儿子的学习成果,一边说:

浩浩你知道吗?周老师(美术老师)今天又跟我说,你进步特别大,虽然没有画画的基础,但是画的比很多小朋友都好,太有美术天赋了!儿子你真是妈妈的骄傲,继续加油啊!

 因为母亲每天变着法的夸奖,浩浩越来越努力,越努力画得就越好。

到后来,美术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夸奖浩浩的进步神速,这下,连浩浩自己,都相信他真的有画画天赋。

 就这样,他对画画的爱越来越强烈,不断涉猎国画、素描、速写、工笔画……

最后,这个当年不被看好的孩子,在前两年以专业第一的高考成绩,考上了某重点大学。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一则寓言,叫“南风效应”,讲的就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北风吹出了刺骨的寒风,结果行人因为害怕寒冷,就把大衣裹得紧紧的;

而南风吹出了柔和的微风,行人觉得很暖和,便解开了纽扣,继而脱掉大衣。

 教育孩子也是一样,南风虽柔软无力,却能化为绕指柔,让孩子在风中起舞。

 5、最完美的教育,是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认为,打骂式教育养成的,只会是奴隶式的孩子。

 父母都想儿女成为龙凤,但在教育过程中的失重、失态,有意或无意地采取打骂教育,结果不仅不会让孩子成才,甚至可能酿成家庭悲剧。

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注意的是:

 1. 接纳孩子,期望简单化

 不要要求孩子必须完美,这是不理智也是不可能的。

 永远记住这样的一句话:孩子走三步,才能赶上我们的一步;孩子观察世界的眼睛,比我们矮三尺。

 2. 发现闪光点,让孩子体验成功

 我们常说赏识教育,就是说,在孩子遇到难题时,多鼓励而不是去压抑;取得进步时,及时给出赞美和掌声。

 要知道,父母的一句鼓励,足以让孩子获得无穷的力量和勇气;父母的赞美,也能让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3. 立场坚定,制定规则

 对于孩子的教育,表现要和善,但立场要坚定。

 我提前就某些行为,与孩子制定好规则,在违反时,可以剥夺他们的行为当作惩罚。

 比如,不可以吃最爱的零食,或取消休息日全家出去游玩的事项。

 当然,不要一次剥夺太多,让孩子缺少改变的动力。如果他做的好,也一定要给足奖励,这样,孩子就不会因为父母的这些举动而感到压抑。

 打骂,也许可以制止孩子一时的错误行为,但是,永远不会有一个优秀的孩子,是被这样教育成才的。

 最好的父母,是永远不会让孩子感到陌生和恐惧。

幸福的家庭,是不会有犀利的指责和充满怒气的打骂。

 话里有温暖,一举一动都是爱的家,才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礼物。


-----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