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家教
家教指导:家庭教育不等于家庭教学
家教指导:家庭教育不等于家庭教学
说到家庭教育的弊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对一句曾经流行的话提出了质疑:“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如果我们对“起跑线”赋予新的内涵,这话便是站得住脚的。
我认为,孩子的“起跑线”不是他学习的第一个台阶,而是他最初的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的主体则是其父母。
因此我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
问题一: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谁更重要?
这个问题今天提出来,答案已经基本上没有争议了,当然是家庭教育。我曾经对我的学生家长说过,学校教育非常重要,但无论多么重要,都只是家长教育的重要补充。
我们不要总是认为“优生”都是教师教育出来的。
提到傅聪,我们会想到这位钢琴大师的父亲傅雷,而不会去想:他的小学老师是谁?中学老师是谁?傅聪当然是他父母家庭教育的杰作。我们暂且不说傅聪这样的杰出名人,就说一般的孩子吧!如果一个孩子举止文雅,善良有礼,文质彬彬,富有教养,我们很自然地会想,这孩子的家庭教养真好!而不会问:“这孩子是哪个老师教出来的呀?”
因为以品行而言,孩子做人的高下,最重要的依然是取决于其父母的家庭教育。同样,一个孩子举止粗俗,言行不一,满口脏话,不讲卫生,懈怠懒惰……不能说和学校一点关系都没有,但关系实在不太大,而和他家庭教养太糟糕有关。但现在家庭教育严重地扭曲了。
具体表现在:重智力,轻品格;重理工,轻人文;重知识,轻习惯;重言传,轻身教。
每个孩子都是其父母的折射。甚至可以说,孩子的一切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比如,前几天早晨我在家里出来乘坐单元电梯,一进去便看到电梯上扔着一个饮料瓶,触目惊心。我想,这是谁这么没教养呢?出电梯的时候我把拿饮料瓶拿走,扔到了垃圾桶里。第二天早晨,我又在电梯里发了一个饮料瓶,当时我很气愤,心想可能是昨天那个人扔的,也可能不是;也许是孩子扔的。但是,即使是小孩子扔的,责任也在其父母,是他们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让孩子这么没教养!
然而,现在有的家庭教育似乎只是管孩子的“智力早期开发”“兴趣培养”“潜能发掘”……总之是想法设法让孩子“更聪明”,而不是指注重人格培养。因此,我们必须让所有父母明确——家庭教育不是“家庭教学”。我想到了“家教”一词的演变。现在我们看到街上常常有大学生打出广告:“英语家教”“数学家教”等等。
这里的“家教”是什么意思呢?是“家庭教师”的简称,意思是他们愿意到孩子家里来做英语家庭教师、数学家庭教师,等等。在这里,“家教”是指向知识的。
而在我的小时候,“没家教”是一句骂人的话,而且骂得很狠。如果谁骂谁“你少家教!”对方一定会跳起来更加凶狠地回一句:“你才没家教!”
因为那时候,“家教”是“家庭教养”的简称,其含义是指向德行的。
说谁“没家教”,意思是“你爹妈没把你教好,没有教会你做人”,这就不只是骂对方了,而且连对方的爹妈都一起骂了。所以说,从几十年来“家教”一词含义的演变,我们可以看到,家庭教育发生了怎样畸形的变化!
问题二: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呢?
我想和大家分享三位名人的论述。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对教育的阐述:“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谁要是把自己单纯地局限于学习和认识之上,即便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那他的灵魂也是匮乏和不健全的。”(《灵魂的唤醒,自由的生成——《什么是教育》的思想与启示》)雅思贝尔斯在这里明确指出,教育关系着灵魂,而不是“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但我们现在恰恰有太多人,“学习能力非常强”,其灵魂却“匮乏和不健全”。比如钱理群教授所说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2007年新学期开学之际,法国全国85万名教师同时接到了这样一封信,写信者并不是教育工作者,但他对教育有着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他称自己满怀信念和激情,要与教师谈谈儿童及其教育。
在这封信中,他谈到了教育目的。他提出一个问题:应当使儿童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写信者看来,儿童应当成为“自由的人、渴望知晓美好事物与伟大事物的人、心地善良的人、充满爱心的人、独立思考的人、宽容他人的人,同时又是能够谋到职业并以其劳动为生的人”。(《真善美——教育离不开的常识》)
你们看,这么多因素,没有一项是关于知识的,不是说知识不在教育范围之内,而是说从根本上讲,教育是超越知识而指向人格的。
特别是最后一句话让我感慨:“同时又是能够谋到职业并以其劳动为生的人。”也就是说,我们的孩子,将来应该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想到了小时候老师经常给我们说而现在的老师很少说的一句话:“要热爱劳动人民!”
相反,现在一些家长和老师喜欢这样训斥孩子:“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只有去扫大街、蹬三轮车!”这封信是谁写的?是时任法国总统的萨科齐。作为一个西方的政治家,他和我们当然有许多不同,但在对教育的理解上,应该说是有共通之处的。
萨科奇这封信的主题是“重建学校”。所谓“重建学校”不是把学校建筑推倒了重修,而是重申教育的使命。“ 他这样写道:“培育对真、善、美、伟大与深刻事物的欣赏,对假、恶、丑、渺小与平庸事物的厌恶,这便是教育者为儿童所承担的工作,这便是对儿童最好的爱,这便是对儿童的尊重。”
我们现在的孩子欣赏“真、善、美、伟大与深刻事物”?是不是厌恶“假、恶、丑、渺小与平庸事物”?值得每一位教育者包括孩子的父母思考。
最后一段话是伟大的苏霍姆林斯基说的——
共产主义教育的英明和真正的人道精神就在于:要在每一个人(毫无例外地是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人的充分的表现,这既是社会的幸福,也是个人的幸福。(《阅读对学校意味着什么?》)这段话比较长,我就不读了,只是说说我的解读。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教育是帮助每个孩子发现自己独一无二的优势,让他“打开眼界看到自己”,而不是简单地崇拜别人;要让孩子相信,我有着别人没有的自豪与尊严。这就是教育。”
教育,不是让孩子看不起自己,而是让孩子为自己骄傲;不是让孩子自卑,而是让孩子自豪。
所以家庭教育不是家庭教学。有了对教育正确理解的前提,我向家长们提四条建议:
第一,做孩子人格的榜样;第二,做孩子知心的朋友;第三,和孩子一起阅读好书籍;第四,和孩子一起养成好习惯。
一、做孩子人格的榜样
“最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最好的教育莫过于感染。”(《短期看成绩,中期看兴趣,长期看格局——父母的视野影响孩子的高度》)这话同样适用于家庭教育。你想孩子成为怎样的人,你就先做那样的人!想想,我们给孩子讲的,我们信吗?我们要孩子做的,我们做吗?
如果我们给孩子一些我们都不信的话,怎么指望孩子真诚;如果我们给孩子提出要求而自己却不愿去做,怎么指望孩子也言行一致?网上有一句话很刻薄,说一些家长明明自己一滩污泥,有什么资格“恨铁不成钢”?这话难听,有些刺耳,但不无道理。这句话是我说的:“如果以对孩子的要求来要求自己,我们就非常了不起了!”
二、做孩子知心的朋友
我主张父母每天能够和孩子有“一席话”,“一段路”,“一盏灯”。
所谓“一席话”就是陪孩子聊天,所谓“一段路”就是陪孩子散步,所谓“一盏灯”就是亲子灯下共读。(《共读中静候花开的日子》)
这些都是和孩子的交往与沟通,赢得孩子的信任。当孩子给你说悄悄话的时候,你的教育就开始走向成功了。
为人父母的,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把自己变成孩子。每个家长都问问自己,我和孩子有没有共同的爱好?
比如,和孩子有共同的读物吗?和孩子一起看足球赛吗?和孩子一起上网吗?和孩子有共同的喜欢的明星吗?等等。一定要和孩子保持共同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总想和孩子们呆在一起……如果我跟孩子们没有共同的兴趣、喜好和追求,那么我通向孩子心灵的通道将会永远堵死。”
你们看,如果和孩子没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你连有效的教育都不可能。不但要保持和孩子的共同爱好,更要理解儿童的精神世界。
三、和孩子一起阅读好书籍
如果你没有读书的习惯,你就没有任何理由要求孩子读书。
北大教授陈平原有一句话,可能会让一些父母心惊肉跳:“如果你发现自己已经好长时间没读书,而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时候,你就必须知道,你已经堕落了。”(《人工智能会改变人类阅读吗?——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请大家问问自己:“我”堕落了吗?
所谓“和孩子一起阅读好书籍”,不一定是说要孩子读同一本书——当然这也需要,但不是我们阅读的全部,而是说我们应该和孩子同时保持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我女儿现在已经参加工作,可她至今还保留着阅读的习惯,经常买许多纸质书来认真读。其实,我很少对她说“要读书要读书”,但我本人就是爱读书的人,这对她是一种示范和影响。
那么,父母们应该读什么书呢?我提倡读三类书——
第一类是有关家庭教育的书。孙云晓的书,朱永新的书,尹建莉的书,卢勤的书……它们关于家庭教育的著作都值得大家读。当然,我也写过家庭教育的书,也可以去找来读读。(《与人类崇高的精神对话》)
第二类是和你职业相关的书。你是会计的,你经常拿着财会方面的书读;你是医生,你经常拿着医学方面的书读;你是律师,你经常拿着法律方面的书读……想想,如果孩子看到爸爸妈妈都四十多岁了,还捧着自己专业的书在学习,那是怎样一种影响?
第三类是孩子喜欢读的书。通过读这些书,了解孩子的精神世界,同时也可以和他们有共同的话题。
其实,还有第四类,就是人文书籍。哲学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学的等等,这能够拓展你的胸襟,开阔你的视野,丰富你的内心,饱满你的灵魂,至少能够让你在孩子面前,有一种源于“学识渊博”的魅力。
四、和孩子一起养成好习惯
父母应该养成的好习惯很多,比如刚才说到的阅读,还有健身,等等,但这里我特别想重点说要养成反思的好习惯。没有反思就没有成长,孩子如此,父母一样如此。
但这里所说的“反思”不是静止的冥思苦想,而必须有一个载体,就是“写作”。可以每天给孩子写几句话,或鼓励,或表扬,或建议,也可以给孩子说说自己犯的错误以及认识;
可以和孩子一起写日记,记下自己的点点滴滴想法,尤其是对自己教育孩子过程中的得失;
可以和孩子一起写阅读笔记,包括直接在书上批注,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和孩子共同阅读、分享思想的方式;
可以和孩子一起写作文,不一定是孩子写的命题作文——如果愿意也可以和孩子写同题作文,但更多时候是写家庭教育案例,即蕴含着自己智慧与教训的故事。我特别想说的是,其实重要的不在于你写什么,或写了多少,重要的是你写本身,就是在用行动对孩子说:孩子,爸爸妈妈很在乎你,愿意陪着你成长!
说到“和孩子一起养成好习惯”,我想到我曾经写过的一篇文章,题目叫《三个好习惯,幸福一辈子》,我在文中提出,一个人应该养成的好习惯有很多,但至少应该养成三个好习惯:健身的习惯,这让孩子有一副好筋骨;礼貌的习惯,这是让孩子与人相处时,懂得礼貌和尊重,这是一种必须的教养,或者说“修养”;阅读的习惯,这是让孩子终身学习。
孩子有了这三个好习惯,无论从事什么职业,这一生肯定会是幸福的。当然,这三个好习惯,家长也应该养成。
因为——只有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文章来源网络文︱李镇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