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健康
非电离辐射,最熟悉的陌生人
一个有松弛感的家,能让孩子幸福一辈子
清晨,手机闹钟将你唤醒;洗漱时,Wi-Fi路由器已经开始默默工作;早餐时,“叮”的一声,一杯热牛奶新鲜出炉……我们被一种看不见的能量场环绕——非电离辐射。它熟悉得如同空气,却又陌生得让人疑虑重重。
省流版
凡是利用电磁波进行通信、加热、照明或产生磁场的设备,几乎都会产生非电离辐射。
目前没有科学证据表明,暴露在国际安全标准限值以下的非电离辐射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
最有效的防辐射方法是“保持距离”、“缩短暴露时间”,必要时屏蔽辐射源。
非电离辐射,指的是能量较低、不足以使原子或分子发生电离的电磁辐射。它无处不在,是我们现代生活的“背景音”。
非电离辐射的常见发射源包括:
手机、无线路由器(Wi-Fi)、微波炉、蓝牙设备(如耳机、音箱等)、电视机、电脑显示器、智能家居设备、遥控器、吹风机等家中常客。
广播电视信号塔、手机基站、高压输电线(工频电场和磁场)、太阳光中的可见光和红外线等户外伙伴。
感应炉、防盗门、对讲机、雷达(特定区域)等其他来源。
简单来说,凡是利用电磁波进行通信、加热、照明或产生磁场的设备,几乎都会产生非电离辐射。
Q:非电离辐射会导致头痛、睡眠障碍,甚至癌症、不孕不育、发育异常?
A:没有科学证据!
非电离辐射对健康的影响,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尤其是长期低剂量暴露,研究和公众讨论一直存在。
目前WHO等权威机构的核心科学共识为:
1.低于限值的暴露:
目前没有确凿的科学证据表明,暴露在国际安全标准限值以下的非电离辐射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 大量研究未能证实日常生活环境中的非电离辐射与癌症、不孕不育、儿童发育异常等有因果关系。
2.主要已知效应:
热效应是唯一被科学充分确认的生物效应。微波炉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加热食物。我们日常接触的辐射强度远低于能产生显著热效应的水平。
3.“电磁超敏反应”:
有些人将头痛、焦虑、睡眠障碍等症状归因于电磁场暴露。但严格的双盲研究未能证明这些症状与电磁场暴露之间存在可重复的因果关系。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这些症状更可能是由其他环境因素或心理压力引起。
对长期、超低频、极低强度暴露的潜在影响的深入研究仍在进行中。
减少不必要暴露,避免过度防护和恐慌
现有证据并不支持日常接触非电离辐射会对健康造成危害。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CNIRP)等机构也已制定了严格的安全限值,绝大多数日常设备产生的辐射远低于这些限值。基于这些科学共识,在符合安全标准的日常环境下,我们并不需要过度防护或恐慌。
1. 增加距离:
基于电磁场强度随距离平方减弱的物理规律,即反平方定律,距离50厘米时,电磁场强度已降至背景水平,远低于自然环境中的电磁噪声,如地球磁场或无线电波。
用手机通话时可使用有线或蓝牙耳机或扬声器功能,避免长时间紧贴头部。睡觉时手机别放枕边,放在床头柜上即可。
无需刻意远离路由器/基站,保持正常生活距离,避免长时间紧挨着路由器工作或休息即可。
微波炉运行时应该保持半米到一米的距离,待其停止工作后再开门取物。因微波炉门有良好的屏蔽功能,应定期检查炉门密封条是否完好。
2. 减少接触时间:
避免长时间煲电话粥,尤其是信号弱时,此时手机为了搜索信号会加大功率;睡眠时应关闭手机。
3. 屏蔽辐射源:
对于职业场所内存在的高频振荡管、振荡回路、高频馈线、高频感应线圈、工作电容器等辐射源应选用铜、铝等导电性和透磁性良好的材料进行屏蔽处理,屏蔽罩要有良好的接地处理。
小贴士:因普通布料无法有效屏蔽电磁波,且日常暴露对健康无害,孕妇无需穿戴特殊防护服。市场上有很多标榜“防辐射”的产品,如仙人掌、挂件、贴膜等,都缺乏科学依据。
(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