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一个有松弛感的家,能让孩子幸福一辈子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25/11/21 13:53:31 作者:王爱勤 浏览次数:8

一个有松弛感的家,能让孩子幸福一辈子

以前在单位,有个同事跟我聊起回家的焦虑,她说:“每次放假回老家,比周一上班还累。”

我问她为什么。她说,从小到大,爸爸就像一个永不关机的监控器。

小时候她成绩常年第一,偶尔考个第三,爸爸的脸立马就沉下来:“是不是最近贪玩了?”

其实哪有贪玩?不过是正常波动罢了。可一解释,就被说成“找借口”。那种委屈,只能往肚子里咽。更让她窒息的是,爸爸对妈妈也总是苛责。

做菜少放了料酒,就能骂一句“没脑子”;洗衣服忘了掏口袋,就是“什么也干不好”。

妈妈常常一个人在厨房默默抹眼泪。

久而久之,家里像一根绷紧的弦,谁也不敢大声说话。打碎一个碗,对她来说都像世界末日——因为那意味着一场情绪风暴即将降临。

她说,哪怕现在工作稳定、经济独立,只要一踏进家门,那种熟悉的窒息感就会卷土重来。

01家里不缺爱,缺的是“松弛感”

很多人以为,只要父母拼命付出、孩子成绩优秀,就是一个好家庭。但其实,真正决定孩子未来高度的,不是成绩单,而是家庭的情绪氛围。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彭凯平曾说:“松弛感是创造力的基础,适度放松是学习效率的保障。”

什么是松弛感?

简单说,就是认知上能接纳不确定性,生理上能保持平静,人际关系中能彼此信任而不控制。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心理缓冲空间”——它就像你手机里的内存,当突发事件(比如考试失利、工作受挫)发生时,如果你有足够的缓冲空间,就不会立刻崩溃,也不会把情绪转嫁到别人身上。

而那些从小生活在高压、指责、焦虑中的孩子,往往没有这个“缓冲区”。他们早早学会了自我审查:我是不是不够好?是不是又让爸妈失望了?于是,他们变得完美主义、害怕失败、不敢尝试。一旦事情不如预期,就立刻否定自己。

这,就是“后天高敏感人格”的由来。

02真正的松弛感:即使我失败,也值得被爱

有人以为,松弛感是“有钱人的特权”——吃穿不愁,自然云淡风轻。但事实并非如此。

我妻子的父母是东北下岗工人,家里四口人挤在50平米的小房子里,冬天暖气不足,客厅堆满冬储大白菜。

第一次去她家,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

可奇怪的是,我在那儿特别放松。天塌下来,好像也有人顶着。

有一次她爸做饭忘关火,锅烧干了,厨房浓烟滚滚。她妈笑着说:“下次你做饭,先把119打了啊!”没过两天,他又烧坏一口锅。她妈摇摇头:“要不给你脖子上挂个计时器?”

他们从不真的生气。事情发生了,就解决;解决不了,就“算了”。

这种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心里有底——就算我搞砸了,也没关系,我依然被爱着。这,才是松弛感的核心:安全感换了个名字。

著名投资人查理·芒格说过:“要得到你想要的某样东西,最可靠的办法是让自己配得上它。但前提是,你得先相信自己值得拥有。”而这份“值得感”,往往来自童年那个允许你犯错、接纳你脆弱的家。

03松弛的孩子,反而走得更远

我在清华带过几年学生,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最有潜力、最能扛压、创造力最强的学生,往往不是最拼命的那个,而是最“稳”的那个。他们不焦虑打卡,不盲目内卷,该学时专注,该玩时尽兴。哪怕遇到挫折,也能很快调整状态。

反倒是那些从小被“好学生心态”绑架的孩子,活得像一台永不停歇的机器。上课想着社团,吃饭想着作业,睡觉想着明天的汇报……结果越忙越乱,越乱越拖,最后陷入“紧绷—摆烂—自责”的死循环。

我曾劝一个大一新生:“食堂多坐10分钟,不会让你少考一分。慢下来,才能走得更远。”

他后来告诉我,自从开始每天晚饭后散步半小时,学习效率反而提高了。真正的高效,从来不是靠压榨时间,而是靠恢复精力。

04给父母的两个建议:课题分离 + 放过自己

如果你也担心孩子不够努力,总忍不住催他写作业、盯他成绩,不妨试试这两个心理学方法:① 课题分离:谁的事,谁负责

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的核心理念。他说:“一切人际关系的烦恼,都源于干涉了别人的课题。”

学习是谁的课题?

看谁承担后果——考不上大学的是孩子,找不到工作的是孩子,所以学习是孩子的课题。

父母的角色,不是监工,而是“把马带到水边的人”。你可以提供资源、营造环境、表达关心,但不能替他喝水。正如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说:“永远别替孩子做他自己能做的事。”

② 放过自己:你不必完美,才配当父母

很多父母焦虑,是因为怕孩子将来吃苦,怕自己“教错了”。但请记住:没有人是完美的养育者,但每个愿意反思的父母,都在变好。

阿德勒还有一句话特别治愈:“无论你经历过什么,现在的你,都可以选择未来。”

那位同事后来告诉我,她开始练习“不把爸爸的话当真”,也试着和妈妈多聊聊。虽然改变很难,但她终于明白:原生家庭影响你,但不定义你。

作家梁鸿在一次演讲中说:“很多孩子的抑郁,其实是替整个家庭甚至社会背了情绪的债。”但我想对所有这样的孩子说:来路不由己,前路仍可期。你不需要替任何人赎罪,你只需要为自己活着。

写在最后松弛,不是躺平,而是一种内在的从容;家庭的松弛,不是放任,而是一种深沉的信任。最有出息的孩子,往往不是被逼出来的,而是被“托住”的——在他跌倒时,有人递手;在他迷茫时,有人点灯;在他失败时,有人依然说:“没关系,我在。”

这样的孩子,才有勇气探索世界,才有底气面对风雨。愿我们都能成为那个“松弛的大人”,给孩子一个可以安心做自己的家。

 

 

(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