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
一级致癌物被揪出,医生劝告:请立即停止食用,真不是说假话
一级致癌物被揪出,医生劝告:请立即停止食用,真不是说假话
亚硝酸盐本身并不是癌症,但在体内遇上蛋白质分解产物时,会生成亚硝胺,这是一类明确的强致癌物,在动物实验中几乎无一幸免。
加热、腌制、烟熏、风干——这些我们熟悉的加工手段,恰恰让亚硝酸盐更容易转化为亚硝胺。
更可怕的是,亚硝胺不仅对肠道有损伤,还可能影响肝脏、胃、胰腺等多个器官。
肿瘤医院的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结直肠癌人数已超过55万人,而长期摄入加工肉制品,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高危因素。
“我只是偶尔吃一点”,也安全吗?
有人会说:“吃一点怎么了?我又不是天天吃。”
但问题在于,加工肉制品往往不是“偶尔的奖励”,而是日常饮食的常客。
早餐肠、午餐肉、香肠炒饭、腊肠煲仔饭……这些看似少量的摄入,日积月累,风险不断叠加。
而且,很多家长喜欢给孩子准备午餐肉或热狗当零食,这种“从小积累”的饮食习惯,风险比成人更高。
儿童和青少年肠道屏障功能尚未完善,对致癌物质的代谢能力也较弱,更容易受到伤害。
“我吃的是高端品牌,也不安全吗?”
价格高、包装好,并不代表就“无毒无害”。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曾多次在抽检中发现,一些大品牌的火腿肠、培根产品中,亚硝酸盐含量超过国家安全限值,甚至还有企业在产品中违规添加防腐剂。
别以为“贵的就健康”,在致癌物面前,加工方式才是决定性因素。
医生的忠告:不是不让你吃,是别“天天吃”。医生不是要剥夺你对美食的热爱,而是希望你明白风险,做出选择。偶尔吃,问题不大;长期吃、频繁吃、不加节制地吃,才是健康隐患。尤其是以下几类人群,更应警惕:
有肠道息肉、结直肠癌家族史者;
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患者;
儿童、青少年、孕妇;
肝脏或免疫功能较弱人群。
这些群体对致癌物的耐受力更低,更容易被“击中”。健康饮食的“替代选项”,其实不难。如果你实在喜欢肉香,不如选择新鲜瘦肉,用蒸、煮、炖等方式烹饪,既保留营养,又规避风险。或者尝试:
鸡胸肉代替培根;
自制卤牛肉代替火腿肠;鸡蛋、豆腐、坚果等高蛋白食物,作为替代;
这些食材不仅安全,还能带来更丰富的营养。
我们不是要你“从此吃素”,而是希望你在口腹之欲与健康之间,找到平衡点。
预防癌症,从一口肉开始
平均每天摄入红肉(包括猪、牛、羊)不超过75克,加工肉制品应尽量避免或少吃。
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几十年流行病学研究的总结。
别等到医院确诊单摆在眼前,才想起医生曾说过“别吃太多香肠”。
别拿“我吃了一辈子也没事”当盾牌,因为癌症从来不是“立刻发病”,往往潜伏十年、二十年,一旦爆发,悔之晚矣。
(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