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健康
科学预防,守护健康——手足口、疱疹性咽峡炎知识宣传
科学预防,守护健康——手足口、疱疹性咽峡炎知识宣传
虽白露节气已至,但天气仍然炎热,病毒还在肆意流行,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处于高发期。幼儿抵抗力差,容易中招,为了守护幼儿的健康,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这两种传染病的相关小知识,以便做好预防和应对措施!
一、手足口
1.什么是手足口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中主要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主要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春夏季高发。
2.手足口病的症状有哪些?
?手足口病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在发病早期,患者常表现为疲倦、食欲下降、有低热、身体不适、腹痛等前驱症状。
?发热1~2天后可在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疼痛性米粒大小般的疱疹,手、足、臀部等处出现红色小斑丘疹、疱疹。
?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3.手足口病的发展阶段
潜伏期:幼儿被病毒感染后会经历3~7天的潜伏期,潜伏期无临床症状,患儿在潜伏期即具有传染性,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
发热期:起病急,体温一般不超过38.5°C,伴有食欲不振、流涕、咳嗽、咽痛、全身不适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疱疹期:口腔黏膜疱疹分布于两峡部、咽后壁、舌边、唇齿侧,初为米粒样斑丘疹或水泡,很快破溃形成溃疡,其周围有红晕,疼痛感较明显。手和脚的皮疹多发生于手掌和脚掌,皮疹周围发红,疱疹较硬,里面有少量浑浊液体。臀部及肛周也可能出现与手、脚掌同样的皮疹,但躯干及面部很少出现。
恢复期:手足口病通常病情较轻,一般情况下7~10天后疱疹愈合,不结痂、不留瘢痕。
4.手足口应如何护理?
?宜清淡、可口、易消化饮食为主:予以温凉的与年龄相应的烹饪软烂或流质、半流质食物,如面汤、稀饭、米糊、母乳等,避免过咸、过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在发病的一周内,休息很重要:尽量限制其活动量以防止过度疲劳;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卫生,每次餐后宜用温凉开水漱口或直接饮用适量的温凉开水。
?注意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建议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以避免重复感染或交叉感染。
二、疱疹性咽峡炎
1.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咽峡炎,临床特征为骤起高热伴有咽喉痛、头痛、厌食,并常有颈,腹和四肢疼痛。
2.疱疹性咽峡炎的症状
?口腔、喉咙、舌下等部位起1~2mm的疱疹溃疡。
?突然高热,可出现惊厥。体温一般在37.7~40℃。
?咽痛,疼痛到可使孩子流口水、拒食。
?发病时常有呕吐或头痛,少数患儿有腹痛。
3.传播途径
?人群密切接触,孩子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牙杯、玩具、食具、以及床上用品等引起感染;人群密切接触是该病主要的传播方式。
?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因此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易被感染。
?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等也可发生感染。
4.疱疹性咽峡炎应该如何治疗?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以支持治疗为主。病程一般4~6天,愈后良好。
?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做好呼吸道隔离,一般居家隔离2周。
?加强休息,保持室内清洁及空气流通。
?清淡饮食,不宜进食过烫、辛辣、酸、粗、硬等刺激性食物。
?口腔护理,饭后漱口,低龄患儿可以用生理盐水擦拭口腔。
?退热治疗,遵医嘱物理降温或者口服退热药物。勤监测体温,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警惕高热惊厥发生,反复高热的患儿及时就医。
?进食困难及高热不退的患儿可适当补液,以防止电解质紊乱。
?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况和饮食状态,当出现精神差、嗜睡、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等情况,应注意并发症的发生,需及时就医。
三、如何区分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
四、如何预防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
1.保持个人卫生
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需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或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
2.饮食卫生
不饮用生水,食物需彻底煮熟,生熟食材分开处理,避免交叉污染。
3.勤通风,常换气
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4.环境清洁与消毒
高频接触物品(玩具、桌椅、门把手等)需每日清洁,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
5.接种疫苗
建议6月龄以上儿童接种EV71灭活疫苗,可有效预防EV71型病毒引发的手足口病,降低重症风险。
只要幼儿园和家庭形成合力,重视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让我们家园共筑坚固的夏季流行病防御城墙,保障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