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教


暑假摆烂”现象蔓延,李玫瑾一句话惊醒无数父母:开学后淘汰的孩子,都毁在这1点上......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25/8/27 22:37:02 作者:昝晓芳 浏览次数:63

暑假摆烂”现象蔓延,李玫瑾一句话惊醒无数父母:开学后淘汰的孩子,都毁在这1点上......

1、还有半个月就要开学,家长群里的焦虑快溢出来了:

有家长说,孩子暑假作业只写了三分之一,公式忘得一干二净;

还有人说曾经中等的孩子,现在连基础题都错得离谱,每天手机不离手。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对3000名学生的研究:

假期里,优等生悄悄进步,中等生原地踏步,而自制力差的孩子,上学期学的知识能忘大半。

一个暑假,差距可能拉开半个学期。 

李玫瑾说:假期是反超的机会,孩子缺的不是时间,是把时间变成动力的内驱力。

假期退步的孩子,不是笨,是被磨掉了对学习的掌控感——

父母要么把计划排满,要么彻底放纵,唯独没教会孩子自己进步。

2、别让“假自由”,偷走孩子的内驱力

前两天看了个新闻:

一个重点中学的学霸女孩,因生病休学。

父母心疼她学习辛苦,便说“这个暑假彻底放松,啥也不用干”。

结果两个月里,孩子每天刷短视频,睡到中午才起床,作业碰都没碰。

开学后,她频频走神,成绩直线下滑。

曾引以为傲的专注力、意志力,全被自由磨没了。

很多父母误以为放假=放纵,可他们不知道——

没有边界的自由是陷阱,会一点点吞噬孩子的内驱力。

神经科学研究显示:

孩子连续三周每天刷手机超过8小时,大脑会习惯即时刺激,难以忍受需要深度思考的任务。

更可怕的是,长期躺平,会让孩子形成低努力惯性。

遇到有点难度的题目就想躲,被老师批评两句就崩溃。

在“不用努力也能过得轻松”的环境里,内驱力根本没有发芽的机会。

3、激活孩子内驱力的3个抓手

广东文科状元林君彦,曾分享过暑假安排:

每天早上8点准时起床,上午学2小时英语或数学,下午预习语文、摘抄好词好句;

晚上要么复习当天内容,要么读课外书,娱乐时间从不超过40分钟。

她说动力很简单:

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怎么学,完成后会有实实在在的成就感。”

想让摆烂的孩子支棱起来,不用逼他刷题到深夜,这几个小办法找回掌控感:

第一,和孩子一起画张“假期最后冲刺表”

别列背50个单词、做10页习题这种模糊目标,换成——

每天背10个单词,3天复习一次”

每天做5道数学基础题+1道难题”。

看得见的进度、摸得着的反馈,比父母说一百句“加油”都有用。

第二,激发自觉,而非命令

孩子抵触学习,往往是因为觉得被控制。

当孩子觉得这是我的决定,抵触心理会减少一半。

所以尝试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自己承担作业的后果,激发自觉性比强迫更有效。

第三,父母先做自觉的榜样。

孩子的内驱力,藏在家庭的氛围里。

如果孩子在书桌前写作业,父母却躺在沙发上刷手机,孩子心里怎么想?

所以孩子学习时,家长坐在旁边看书或处理工作。

晚上9点后约定“全家不碰电子设备”,就要全部遵守规则。

假期的最后几天,重点不是赶进度,而是帮孩子找回“我能行”的感觉。

就像李玫瑾说的,内驱力不是逼出来的,是养出来的。

 

---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