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
我们从5个方面为有困扰的父母支招
作者:父母必读编辑部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已到金秋九月。
不少地区的学校、幼儿园已经纷纷进入了开学季,也发生了不少趣事。
此前,一张萌娃入园的照片就火了!
和其他小朋友与父母依依不舍的画风不同,这位萌娃把幼儿园上出了“闯荡江湖”的气势!
只见照片中,萌娃带着口罩,一手扛行李,一手拎袋子,大步朝前,颇具气势。
不少网友看到后都哭笑不得:
这是去幼儿园打工的节奏。
明明是去幼儿园,怎么硬生生走出了养家糊口的气势。
我大儿子四年级,爷爷奶奶接他放学又是买零食又是给他背书包,我去接他习惯性的把书包丢给我,我就说自己背,后来只要我接都自己背着,这样的孩子才能独立。
这样的孩子独立能力强,心理强大。
的确,从家庭到幼儿园,孩子要面临巨大的改变,不仅是生活场所,还有生活内容、生活节奏等。
这些,都容易使孩子产生心理不适,并引发一系列表现,如:在幼儿园门口哭闹、起床发脾气不去幼儿园等等。
那如何帮助孩子缓解入园焦虑,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呢?
接下来,我们就从5个方面为有类似困扰的父母支支招。
01 作息变化大——家中早调整
生活节奏的改变,会给孩子带来不适,引发焦虑。
如果家庭和幼儿园相比,日常的作息、饮食的差异太大,孩子难以接受,睡不好、吃不惯,会引发生理、心理上双重的不适应。
尤其对于平时体弱的孩子来说,规律的生活突然被打破,是很不舒服的事情,更容易引发免疫力的下降。
其实,这样的情况非常好解决,只要提前了解幼儿园托、小班的作息情况,在家庭中进行调整,孩子很快就能适应过来。
作息的调整,最好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切忌一步到位,不能今天12点睡午觉,明天调整成2点睡。
02 自理能力弱——日常多鼓励
凡事需要自己动手,对于一些孩子来说,是幼儿园生活中最难适应的部分。
在幼儿园,孩子们不仅要自己用水杯喝水、用勺子吃饭,还要自己穿脱衣物、上厕所、洗手、擦脸……
在幼儿园,虽然老师会一步步引导孩子完成,但是对于年龄较小、在家很少自己动手的孩子来说,这样的差异会让他有“生活为何如此艰难”的感觉。
再加上班级其他小朋友基本能够完成老师提出的要求,作为“对照”更可能产生心理落差。
尤其是一些自尊心比较强的孩子,在家里被“夸”习惯了,到幼儿园面对落差,可能更会表现出对幼儿园的排斥。
面对自理类问题,爸爸妈妈要“狠下心”,平常要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与能力。
在家中鼓励孩子自己吃饭、穿衣,不仅能够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还能促进孩子小肌肉、大脑等多方面的发展。
您会惊喜地发现,孩子很喜欢自己做事情,一些小事会带给他们极大的成就感,有助于培养孩子积极的生活态度。
03 老师不关注?——沟通做在前
入园后,孩子们每天大约有8个小时和老师一起相处,爸爸妈妈总会担心,孩子在幼儿园有没有哭、有没有受委屈、有没有吃饱睡好。
甚至还没有入园,就有父母担心“如果老师没有关注到,孩子身体不适或心理留下阴影”,怎么办?
在这里,我们建议家长一定要和老师沟通在前,将孩子的特殊情况(如曾有高热惊厥史、肠绞痛等)在班级第一次家长会时告诉老师,留好紧急联络方式。
将自己的担心,在接送孩子的时候明确告诉老师,建立起流畅的沟通渠道,加强双方的理解和信任,自然会避免很多问题的发生。
04 安全感弱——建立亲密关系
离开家,与不熟悉的老师、伙伴相处,对一些安全感较弱的孩子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对于这些敏感的孩子,入园前家庭中要渲染“幼儿园会有很多有趣的人”的气氛,和孩子讲明“爸爸妈妈永远爱你哦”。
避免孩子产生“爸爸妈妈不再爱我,才把我扔到幼儿园”的错觉。
为孩子建立积极的心理疏导通道,还要多和孩子聊天,尽早帮助孩子和一位老师建立相对亲密、信任的关系,会有很大的帮助。
另外,对于孩子敏感、不轻易接受幼儿园的伙伴问题,父母可以注意一下班级有没有性格类似、较为温和的孩子。
周末可以让孩子们相互串门、一起出去玩儿,这样孩子能够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伙伴,也更容易适应班级生活。
当然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建立起对老师的信任和亲密关系,这样会更顺利地度过入园的焦虑期。
05 内向拒交往——集体欢乐多
在家庭中,孩子基本是社交生活的中心,家里的老人、父母都围绕着孩子安排家庭生活。
孩子的个人需求会被家庭优先考虑,孩子的表达会被及时应答。
而在幼儿园中,一个班级少则十余、多则二三十个孩子生活在一起,生活不再围绕孩子个体组织,而是根据集体生活的需要进行统一安排。
这样的心理落差,需要孩子积极的适应,这也是孩子们走出“自我中心”,成为一个“社会人”的必要一步。
积极引导孩子参与交往,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入园前,可以带孩子多参加一些亲子类的集体活动,如集体出游等。
在入园后,更要经常和孩子聊“大家一起玩儿”的积极一面,不强调“老师有没有关注你”这样的负面信息。
所以,只要在平时多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多鼓励孩子,相信当他踏入社会时,一定会勇敢而自信,顺利度过入园焦虑期。
来源:《父母必读 》
责任编辑:高婷 闻慧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