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
不吼不叫,应对幼儿的叛逆期
让父母头疼的“叛逆期”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 3 个叛逆期:
● 2 岁左右开始,3 岁左右达到高峰→幼儿叛逆期。
● 6 岁左右开始,可持续到 9 岁左右→儿童叛逆期。
● 十二三岁开始,可持续到十七八岁→青春叛逆期。
幼儿叛逆期的种子是在 1 岁半左右开始萌芽。这个时候的孩子开始出现“对抗”,成为“熊孩子”,他们要开始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了。
匪夷所思的那些“小状况”
● 给孩子一个草莓或一块饼干(如果它们不是完整的,被你掰下了一块),他就很有可能非常不乐意,要么傲娇地拒绝了,要么任性地开始哭闹。
● 让孩子把食物和玩具分享给别的小伙伴,可是他就是不愿意。
● 家里的东西必须放在固定的地方,要是哪天他的玩具收纳箱被放在了别的地方,他很有可能会闹情绪!
● 做事情一定要按照原先的既定顺序来。比如,有一天你着急地把鞋和袜子帮他一块儿脱下,他就会非常不乐意,因为在他看来应该先把袜子脱了,再脱鞋子。
● 他最近喜欢在人多的地方说脏话,而且越多人起哄,他会越来劲儿。
● 什么事情都要“我自己来”,他想自己按电梯的按钮、自己插吸管、自己剥鸡蛋……
● 他会乐此不疲地重复做同一件事,比如,垒高推倒、插孔、听同一个故事……
其实,孩子的这些“执拗”行为背后都有原因。我们所见到的孩子的各种“叛逆”行为,正是孩子成长的机会,也是了解他的契机。
“叛逆”的背后
犟脾气——自我意识开始形成
随着孩子开始学会独立行走,能够用语言表达想法,他的自主意识开始萌发并不断加强。这个时候他对外面世界的探索欲望与探索能力逐渐变强,他想要脱离父母的掌控,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探索那个未知世界。
有些时候,父母认为他的意愿可能是不对的,可能有危险,可能有很多让我们感到不放心或者是不满意的地方,就会试图控制他阻止他。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博弈就此拉开序幕了。
这可不是因为孩子的脾气太犟了,是每个孩子在这个年龄段都渴望掌控自己。所以,就请父母满足孩子“独立”的心愿吧!
太矫情了——秩序敏感期
此时的孩子正在建立自己内在的秩序,对外在的秩序也会很敏感,如果外界的环境或既定的流程、指定的行程发生了变化,会让他们感到很不安。孩子会非常敏锐地察觉到环境的细微变化,看到摆歪的鞋子也会想要把它摆正,看到本来完整的苹果被挖了一个小洞也会觉得非常不舒服。
父母应该理解并尽量满足他们这种对于外在秩序的“苛刻”要求,同时注意保持孩子所处环境的整齐、秩序,一定要物归原主,并为孩子创造稳定、有节奏的生活时间表。
太小气了——物权意识的建立
跟两三岁的孩子谈分享?这大多数都属于父母的自作多情,也千万别给这个阶段的孩子冠以“小气”“自私”的称号。叛逆期的孩子正在建立物权意识,他觉得这个东西是你买给他的,这个东西就属于他了,那属于他的东西为什么要分享给别人?这就是他的物权意识。请父母尊重孩子,最重要的是应当尊重物品主人的意见,不要自作主张地对他说“你把这块蛋糕分享给 XXX”,请将祈使句变成疑问句,如果物品的主人不同意,记得不要勉强孩子。
太不礼貌了——语言敏感期
2 岁左右,孩子的词汇量迅速增长,开始能够说出一串完整的句子了。这个时候语言成了孩子和父母沟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通道。
很多父母(特别是平时比较少时间陪伴孩子的父母)会发现孩子刚上幼儿园回来的时候,嘴里会吐出许多不太文雅的词句,而且是人越多的时候,他越喜欢往外冒脏话。父母首先反思下孩子说这些话的源头是什么?究竟是他自己从日常的生活中观察到的,还是从动画片等媒介里学习来的。找到原因后,要把这个“因”给孩子掐掉。其次,父母在孩子说这些话的时候不要反应过于激烈,最好能云淡风轻地不置可否,孩子发现这些话不能引起你们的过激反应或过多的关注,自然而然就会觉得这些话并没有“魔力”,很快就会将它们抛之脑后。
没有压制,就没有反抗
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所有的“叛逆期”
如果父母真正了解孩子,给予他充足的爱,与他建立亲密的关系;如果父母做的事、说的话让孩子信服,没有总是命令孩子做这做那,没有那么多的呵斥与吼叫;如果父母给予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间,信任孩子,那么孩子叛逆的心和情绪就长不起来。
父母跟孩子的成长是同步的,感受是同频率的,所以就不会有逆反的情绪,这样孩子就很少会出现叛逆期。两三岁的孩子教养方式和儿童期及青春期孩子的教养方式不同。他想要什么,想做什么,大都是天性使然,孩子正是用这个天性去探索想了解的未知世界,不管是插孔还是自己走楼梯、将积木垒高再推倒都是他在探索。
因此,在幼儿叛逆期,他要摸什么,拿什么,感受什么,只要保证是安全的,父母都可以让他尽情地去尝试。请不要人为地去给孩子限定条件,包括他必须玩什么玩具,必须按照书上的游戏规则,或者是父母认为对的游戏方式让他做。总之,要心平气和地接受他在叛逆期的这些行为,没有压制,就没有反抗!
来源:《父母必读 》
责任编辑:高婷 闻慧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