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研究
7岁儿童认知世界概览:第二份清单
作者:赵远虹
● 体验过自己的重要性。比如听别人说过“你要是在场该有多好啊”“我们上次聚会就是少了你”等称赞的话语。
● 既有赢的意愿,也能承受输的结果。至少有一次输给别人之后很平静的经历。
● 体验过压抑的心情。不会把饥饿误认为是愤怒,把劳累误认为是悲伤。懂得一些心理素之间的基本联系与影响,比如情绪波动有可能导致尿床等。
● 原谅过成人某次不公正的惩罚。
● 会用形象的比喻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波动。比如“我像一只气球‘砰’的一下炸了”“我当时开心的心情像水从桶里溢了出来”。
● 能观察到自己做的某件事和别人情绪之间的关联。比如把玩具分享给正在哭闹的小朋友后,他变得开心了。
● 有过亲情体验。看过父亲刮胡子。
● 曾与父亲一起做过家务。比如做饭、擦桌子、铺床、做手工;曾单独与父亲度过整整一天的时间;生病时得到过父亲的悉心照顾。
● 有过身体体验。体会过被水浮了起来;荡秋千时身体与秋千之间相互的作用力。
● 在床上开心地疯玩过,比如枕头大战。
● 在冬季堆过雪人,用沙子搭过沙碉,尝试过在沙滩或者泥地上建“水坝”;了解在野地里生火及灭火的技巧;尝试过做风车和灯笼。
● 有关于厨房的基本常识。比如什么是味道重了;什么是食物发霉;知道哪些食物对身体有害;掌握基本厨艺:搅拌、切碎、削皮、揉面……懂得一些烹饪用语:红烧、清蒸、煸炒……能理解“少许”盐是多少。
● 有过旅游的体验。在和家完全不一样的环境中感受自己和父母的变化;能理解舒适方便与将就凑合的反差,体验过在家和在外奔波的差别;能粗浅地领会一些概念:思乡、迁移、借宿、无家可归。
● 曾在别人家里过夜,接触过不同的家庭文化,能意识到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
● 认识亲戚朋友,能初步厘清不同的亲属关系,比如叔叔、表哥、姨妈……
● 有过施舍行为。曾把钱放进乞丐的帽子中、街头艺人的琴盒里,或放进公众的捐款箱中。
● 曾提出一项修改建议被他人或集体采纳过,感觉自己像个拯救者。
● 能感受自己身体的一些变化。比如呼吸时感到疼痛,被抚摸时情绪能很快平复;知道给别人按摩时用多大的力气;懂得休息对身体的重要性。知道保养眼睛、耳朵、皮肤和脚;体验过什么是起鸡皮疙瘩。曾为自己战胜疾病而感到自豪,懂得生病在生活中在所难免的道理。
● 听过童话故事,通过故事和寓言理解不同人不同的生活状态中:有人生活苦难,有人生活安怡。
● 参观过博物馆,感受过那里的特殊气氛,希望那些来自久远年代的陈列品能永久地存在下去。曾参观过古堡,体验到世界是在不断变化的,久远的时代的生活与我们现在的生活完全不同,但家中收藏的珍品可以一代一代传下去。
● 有收藏的兴趣。
● 知道世界是一个巨大的空间,并被分成五大洲。
● 能区别一些不同:吃零食与进餐,身体的活动与姿势展示,臭味与香气、噪音和音乐的不同,环视、匆匆一瞥、仔细端详之间有细微差别,知道散步与赶路是两个不同的词汇。
● 能记住报警电话号码、医院急救或火警电话号码。
● 能为自己或他人保守一个秘密,并理解下面两句话的意思:“这事只有你我知道。”“这是我们之间的秘密。”
● 曾实现过自己的一个诺言。
● 理解在会议讨论中,许多人的想法可以汇聚起来,派出一个人代表大家去发言。
● 掌握一种防止食物腐烂的保鲜方法。会修理简单的东西。购买一件物品时会首先考虑维修是否方便。
● 能区分超级市场和菜市场的差别。
● 发育速度略微超前,比实际年龄稍成熟一些(比如以玩具说明书上规定的年龄为标准),能向成人解释自己的手工制作。
● 曾经提过一个任何人都无法回答的问题。
● 曾经爬过一棵树。
● 曾不小心掉进过小溪里。
● 在农田里撒过种子,收割过农作物。
● 研究过拉链和门上的锁,会使用插销和钥匙。
● 会将不同的插头插入过相匹配的插座。
● 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回答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玩具。
● 有把自己打扮漂亮的愿望。能感觉到哪些“服装风格”适合自己或不适合自己,比如会说:“这件毛衣不适合我。”
● 曾给他人写过信,或发过一封电子邮件。并满怀热情等待过一封信的到来,并从来信中得到过慰藉。
● 曾尝试过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沙子上、雪地上或结霜的玻璃窗上,想过还能怎样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不同的地方,比如森林的地上、落叶上等?
● 有接过一张白纸,想到即将在上面画画儿就紧张和兴奋的经历。
● 从头到尾仔细阅读过一本书。
● 能理解在一幅描绘冬天景色的画上,蓝色是表示没有阳光的阴影部分。
● 曾经向别人讲述:今天我做了个梦……
● 调解过一场纠纷,并使双方停止争执。
● 使劲想象过自己出生前的几个月或几个星期是什么模样。
● 有意识地削过水果皮,然后打开果核看个究竟。
● 曾经对树叶上的脉络和自己手上的血管进行观察,并加以比较。
● 能够分辨不同水果的香气,至少有3种最喜爱的香型。
● 有过关于声音和音乐的感受:能找到自己唱歌时的声调,曾经把自己的名字当作歌词唱出来,可以模仿鸟和其他动物的叫声,参加过一次多声部的合唱,初步理解各种声部在一首歌中需要协调,在大自然中听过回声,从脚步声中感觉到过节奏,知道自己的耳朵有无法承受的音高限度。
● 能够控制自己的力量,比如知道在打鼓或帮人按摩的时候手劲儿是不同的。
● 掌握几句缓解自己生气时的话,能把握它们的使用场合。
● 钉过钉子,拧过螺丝,换过电池。
● 能将电话上听到的信息传达给他人。
● 看到别人把东西掉在地上,主动帮他拾起来。
● 能倾听他人把话说完,排队时也能够耐心等待。
● 懂得不是所有的愿望都能立刻实现。
● 有过长途跋涉的体会,有过忍饥挨渴走长路的经验,体会过经过漫长旅途后“目的地就在眼前”的感觉。
● 认识几种树叶,知道大自然中什么植物能吃,什么不能吃。
● 认识大自然的多面性:有美好的一面,也有艰难、脆弱、需要保护的一面,同时还藏有危险和不可战胜的一面。
● 曾与别人为一条既定的规矩进行过争论,曾经改变过别人定好的一条规矩,能理解常规和例外的相互关系。
● 对计量单位有一定的概念。比如会用自己的步子估量房间的宽度。
● 初步理解什么是“智慧”。知道人的智慧和技术创造的人工智慧之间有差别。
● 通过做简单的实验,知道空杯子并不是空的,因为里面还有空气。
● 曾根据操作规程做过一次实验,并多次反复练习。
● 知道自己眼睛的颜色,曾画过一张自画像。
● 曾给自己测过脉搏,也给小伙伴和小动物测过脉搏。
● 认识一位大师、一位专家或是一位能手,并与他一道“工作”过。
● 仅仅因为自己是一个孩子(一个普通的孩子)而感到自豪。
内容简介
本书告诉你一个孩子的成长都应该经历过什么?学会了什么?又应该知道些什么?或者至少应该接触过什么?而你作为一个家长、一个指导者又应该站在哪里?怎样看待孩子的那些探索和成长,69项认知世界清单给出了最佳答案。不一样的童年体验,带给孩子不一样的世界。不要只看着孩子的现在,而忽略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次尝试,而69项体验涉及生活实践、社会意识、身体运动机能、生理认知和审美观等方面,它是一个孩子成长的缩影。当家长看的更远、更高的时候,才可以带领孩子到达未来的彼岸,去寻找更加美好而丰富的人生。
本书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认识世界的旅程,重点提出了7岁儿童应该经历的69项童年体验。第二部分,我们越了解世界,世界就越吸引我们,主要回顾和总结了150份访谈调查。第三部分,教育点滴,明确提出了自己对学龄前儿童教育的期望。第四部分,国外学龄前教育状况,主要介绍了美国、英国、日本和匈牙利的学龄前教育状况。
来源:《父母必读 》
责任编辑:高婷 闻慧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