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研究


如何建构孩子完整人格?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25/5/9 15:54:12 作者:周海丽 浏览次数:2

作者:父母必读编辑部

给孩子真爱

如果想让孩子拥有完整的人格,就要学习如何真爱孩子。

对孩子表达爱,要让孩子知道,他哪里是我们欣赏的、真正触动我们的。我们给孩子的信息是“无论你是怎样的人,妈妈都爱你”,这就是心理支持,孩子会借助这份爱勇敢面对外面的世界。一个心里充满安全感的孩子,在外面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不友好的人的时候,会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他内在的笃定的爱能够帮他消融负面的东西。

然而,爱不是孩子想怎样我们都允许他这样做,而是我爱你,但并不意味着我接受你所有的行为,我要给你的行为设限。在这里说的爱是“真爱行为”,它和溺爱有本质的不同。

给孩子自由

孩子要建构一个完整的人格,他必须拥有行为上的自由、意志上的自由和精神上的自由。心灵的自由是要通过外在的行为自由去达成。如果孩子做事没有一点自主权,也许他会看上去很乖,但终有一天你会发现他没有办法为自己做决定,也没有办法来承担责任。他会什么都要让父母来替他做决定。

给孩子自由,意味着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在保证健康、安全和道德的情况下,让他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如果他的选择跟我们不一致,我们要对自己说,那是他的选择,他要经过这样的过程,积累人生的经验。

建立有效的沟通

真正有效的沟通,不是以“你听我的”为目的,也不是有情绪地表达自己,而是我们被彼此看见——双方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情绪。

通过这样的沟通,我们知道孩子发生了什么、自己又怎么了,我们相互了解了对方的诉求,在彼此的需要之间架起了桥梁,并探讨在这些事上我们能做怎样的调整。

通过这样的沟通,我们让孩子了解,我们看见他了。在那些与道德、生命、健康无关的,在他自由裁量范围内的事情上,把选择的权利交到他手上,让他做出自己的决定,然后陪他一起去经历。

通过这样的沟通,孩子会知道,在他的这个年龄,应该建立哪些必须遵循的规则。比如,如果他喜欢这个东西,而这个东西又不属于他,他是不可以拿走的。

孩子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时哭泣是正常的,不妨让他哭一会儿。很多父母特别怕孩子哭,孩子一哭就想赶紧让他安静下来。其实,哭是一个人表达负面情绪的最直接、最本能的方式,要给孩子这个表达愤怒、难过、沮丧、痛苦的权利。

如果我们自己有情绪,也要告诉孩子。孩子知道不是自己让妈妈生气,心里会觉得安定。同时,这是给孩子一个非常好的示范,孩子会懂得,每个人都是有情绪的,自己有情绪是可以告诉对方的。终有一天,他会跟你说:“我现在很伤心,我想一个人待一会儿。”

如果你希望孩子有完整的人格,就需要让他知道:在家里,在和父母的关系里,我是可以做我自己的,我的声音是可以被听到、被感受和被尊重的。

与孩子保持联结

要让孩子时时刻刻感受到,父母是爱他的,父母的心与他保持着联结,能够走到他的内在世界之中。

让孩子知道,父母是那个永远愿意听他倾诉的人,他在父母这里说什么都是安全的。无论他的行为有多大的偏差,有多么让人觉得不堪,父母的回应首先是爱,然后才是对行为的修正。跟孩子始终保持联结的前提是我们对自己保有一份清晰的认知,我们能够通过这个认知,去做更好的关系的建设,让孩子能够稳定地感受到爱。其中的关键是,我们是否能够保持一份与自己的联结。当外在的社会或外在的关系给不了我们想要的东西时,除了抱怨和觉得沮丧、焦虑以外,我们可不可以在自己这里建立起满足感,而不是把所有的注意、所有的希望都放到对方身上。真正最该满足我们的就是我们自己。如果我们的内在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用正确的方式得到,我们就会是幸福的人。

总之,我们要让孩子在家里感受到被爱、被关注,感觉到自己是有自尊的,是可以做选择和表达自己想法的。这样的状态会让他形成这样的信念:这个世界是安全的,我是可以和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的。当他走出去的时候,就会知道如何使用自己的资源,以及与环境中的其他人怎么相处。

做有觉察力的、持续成长的父母

我们每个人都带着来自自己原生家庭的烙印,这会影响到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因此,我们要做成长和觉察的父母,不要让原生家庭中那些不健康的模式再继续在孩子的身上呈现。

没有有问题的孩子,只有有问题的成人。孩子身上发生的任何问题,都可以回溯到他的家庭、他父母的沟通模式。所以,如果我们的孩子出了问题,我们要回到自己的内在,去看看在自己的家庭系统里、自己的教育观念上,有哪些是需要调整的。然后,我们才可以慢慢觉察到,在孩子这样的年龄,该用怎样的方式面对他、跟他互动。

其实,这也是一个自我修复和成长的过程。孩子的降生和存在,不仅仅是为了成为他自己,也是为了修复我们。他们真的是天使!

来源:《父母必读》

责任编辑:李文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