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
让劳动生根 离不开家校协同
让劳动生根 离不开家校协同
现代教育报 2022-06-01
作者:娄雪
日前,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这一次,劳动教育“再动真格”。让孩子会劳动、爱劳动,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让劳动生根 离不开家校协同
邢晨(北京市广渠门中学)
要想真正让课标落地,离不开家校协同配合和分工合作。从切入点来看,家长应从生存成长、家庭责任和孝亲关系中予以引导和落实;教师则应从社会责任、发展追求和团队关系中予以指导和帮扶。从内容形式上来看,家长在劳动教育的实施中应多以启蒙、示范、要求模仿和共同参与为主;而学校教师则起到延伸、发展和提升拓宽学生劳动教育水平的作用。
家校劳动教育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并且互相促进的。比如在家里学会了炒菜、打扫和缝补,和睦了家庭关系,学生本身得到了价值认可;那么在学校社会生活中,值日、野炊、整理内务就成为家庭劳动教育“展示与测评”的真场所。同时,在学校集体劳动课和外出实践中,和同伴一起制作宫灯、焊锡制作电子产品或者挖红薯、做豆腐等则会增强学生劳动技艺水平,提升对劳动精神、劳动价值更深刻的认识与体会,反哺家庭劳动教育,形成正向循环。
家庭劳动中不好做的、不能做的,由学校来实现;学校劳动教育中对个体的直接影响不足的部分,则由家庭来帮补。求同存异,这种“引进来”和“走出去”才能使劳动课程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才能培养出共享劳动之美、劳作之荣的中国少年。
让教育在生活中发生
梁燕霞(北京市海淀区万泉小学)
几天前在视频家访的时候,我问孩子们:“‘五一’假期,你们在家里做的最有意义或者最喜欢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其中有一个孩子说:“我觉得自己做过最有意义的事情是给姥爷做早饭,并且把早饭端在了姥爷面前。”做饭是一种劳动技能,更是一种生活态度。这个孩子的回答让我感受到有些家长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当一个孩子对生活充满积极态度,并且能够享受到生活中的这份快乐,他一定会更有勇气,更加自信,他的生活也会更加充实。
从不会到会,从不做到做,需要一个过程。我们要做耐心的指导者,可以和孩子一起总结经验,为孩子鼓劲。还要做有智慧的指导者,一起分享孩子的劳动成果,提高孩子参与的幸福指数。做饭的过程是孩子们体验生活的过程,当教育在生活中发生,影响往往会更加长远和深刻。
劳动评比催化学生成长
王红艳(北京市石景山区实验小学)
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一直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日常、节假日、全年都有对学生的劳动评比。
平时注重点点滴滴,家校配合,引导学生做好自理劳动和家务劳动。在学校,学生要整理好自己的桌面、桌斗、书包、衣物。在家,晨起收拾完自己,整理自己的小屋。每天自评、同学评、家长评。每周总结评比自理自立之星。
节假日突击学新技能。比如,同学们有的学习清洗空调,有的学习换纱窗,有的学习做糕点、蒸馒头,有的修理小家电、玩具,有的制作小发明……我们每月会开展才艺大比拼,评选劳动小能手。
每年评选“劳动模范”。北京市石景山区实验小学有北京市科研课题“本草进校园”,各班都有药用植物种植任务。学生要查阅本班种植的植物名称、药用价值、生长环境,学习种植方法。建议学生在家里阳台种菜和养小动物。另外,学生还要参加捡拾垃圾、环保等社会服务活动。每项活动都有一定分值,每年“六一”儿童节期间,我们会根据积分,评选班级小劳模。
通过系列劳动评比,以评比作导向,号召学生积极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创造性劳动,在劳动中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养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责任编辑:郝彬 苏金柱
总平台审核编辑:耿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