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研究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教育研究 |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教育家杂志 2020-03-27
作者:孙云晓
澎湃新闻报道过这样一件事:四川广安市友谊实验中学学生张某某放学后骑自行车回家,不小心剐蹭到路边一辆黑色轿车。她主动写下道歉信,留下自己的姓名和电话,表示愿意赔偿车主损失。车主看到道歉信后,不仅没让她赔偿,反而表扬了她一番。张某某说,自己闯祸后,有路人让她先走。她离开后,觉得“心里不踏实,很愧疚”,就返回去写下了道歉信。
对此,很多网友点赞,称赞这是温暖人心的新闻。我想,真正温暖人心的是张某某所表现出的负责精神。
今天,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缩小了人与人之间在工作能力,如体力、反应能力、计算能力、信息搜集能力等方面的差距,当代社会越来越看重一个人的内在品质,特别是责任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人负责任的程度就决定了他在社会上的重要程度,负责甚至可以改变人生的命运。
美国品德教育联合会主席麦克唐纳曾说:“能力不足,责任可补;责任不够,能力难补;能力有限,责任无限。”这句话可通俗地理解为: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也是有限的,但责任感却是无限的;如果能力不够,有高度的责任感就可以弥补;但如果责任心不强,即使能力再强,也无法弥补这方面的缺陷。
孩子缺乏责任感成为父母们越来越头疼的问题。我们需要反思的是,少年儿童为什么会缺乏责任感?实事求是地说,家庭教育严重忽视责任感培养,是孩子“害怕承担责任”的主要原因。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孩子学会做人,而孩子是否具备责任感是检验家庭教育成败得失的关键标准之一,因为少年儿童成长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而责任感是社会化发展的核心内容——有责任感的少年儿童才能真正长大,才能适应集体生活与社会需要。
那么,父母哪些教育方式容易导致孩子丧失责任感呢?
给孩子过度的物质满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匮乏的时代早已过去,但很多父母如今仍然偏重于对孩子的物质满足。孩子不经过任何努力和付出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甚至还没张嘴要父母已早早为他们准备好了。长时间处在这种环境中,孩子很容易把得到的一切视作理所当然,从而缺乏责任心。
对孩子过度保护。现在的父母普遍注重孩子的安全,恨不得时时刻刻守护在孩子身边,甚至和孩子外出时都用绳子拴在一起。保护孩子没有错,只不过有的父母做得有些“过”,插手了本应由孩子自己负责的事情。比如饭太烫,吹凉了送到孩子嘴边;担心户外奔跑危险,赶紧拦下来把孩子抱在怀里;怕做家务伤着,干脆连碰都不让孩子碰。结果是什么呢?父母不仅挡住了所有可能伤害孩子的危险,也挡住了孩子该做的事情和锻炼的机会。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必然缺乏独自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难有独自承担后果的勇气,又怎么能养成独立负责的习惯呢?
对孩子过度控制。很多父母喜欢根据自己的意愿,随心所欲地安排孩子的生活,从穿衣吃饭,到兴趣爱好,方方面面都要管。孩子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自己根本做不了主。他们失去了自我选择的权利,也就没有了自我思考的能力,成了父母的“傀儡”,无法对自己负责。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迷失自我——他们没有机会尝试对错,自然也就不懂得如何去选择。他们长大之后,很容易因缺乏深入思考而做出“不负责任”的选择,等闯了祸又会因为缺乏担当的勇气而选择逃避责任。
人的责任感是逐步发展的,由家庭开始到学校提升再到社会深化。显然,家庭是最重要的基础。少年儿童从关心自己到关心家人再到关心家庭以外的人,这是一种持久的生活实践,也是深刻的情感体验。少年儿童由此而明确自己和他人的关系,知道自己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这种生活经验会影响其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
那么,父母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呢?
凡是孩子能够做到的事情,大人不要替他去做。这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观点。孩子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许多事情是与自己切身相关的。父母要鼓励孩子自己穿衣、洗澡、吃饭、整理书包、收拾玩具、叠衣服,等等。孩子开始做不好,也不要指责,而要鼓励和指点。做事的过程,也是学习和提高自身技能的过程,而技能的提高是孩子承担责任的能力支撑。
培养孩子必要的生活技能和社交能力。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父母还要培养孩子理财、人际交往等能力。比如,让孩子学会做饭、学会洗衣服、学会合理购物、学会与左邻右舍友好相处、学会组织集体活动,等等。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会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也会体会到负责任的重要性,这会使孩子更有能力适应新环境。
在家庭决策中尊重孩子的参与权。无论国际法还是中国法律,都赋予18岁以下的任何人参与权,与儿童有关的事务他们都有权利参与。实际上,只有儿童自身参与的事情,他们才更愿意去做。所以,家庭的许多决策,都可以让孩子适当参与,这样会使孩子更具有责任感。
引导孩子学习好榜样,不断提升社会责任感。首先,父母要成为孩子的榜样。一般来说,多数父母是有责任感的,无论是养育孩子、做家务还是尽职尽责地工作。以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艰难历程来说,我认为其中所体现的最为感人的优良品德就是人的崇高的责任感。新冠肺炎的“厉害”无人不知,却有一批批医护人员(许多已为人父母)义无反顾地驰援武汉,他们身上体现的就是救人于水火之中的强烈责任感。许多父母虽然没有上前线,但坚守各自的工作岗位,或者自觉遵守政府规定隔离在家,这都是为防控疫情在尽自己的一份责任。
2020年2月5日,《北京晚报》报道了北京同仁医院医生白澎在武汉写给10岁儿子的一封信:“我为什么要第一批冲上去?因为爸爸是一名医生,而且是呼吸内科的医生。来这里,是爸爸的职责,是一名医生的天职。”“爸爸一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方法,让你明白什么叫‘担当’。这次,就是一个最好的机会,爸爸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你明白,什么是应有的担当。”我们有理由相信,爸爸的这封信可能影响孩子一生,这也是最好的父教。过去,社会一直批评父教缺失,防控疫情的特殊经历,可能会改变许多父亲的形象,因为他们敢于担当社会责任。
总之,父母们要把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并且努力把责任感发展为认真负责的习惯,因为只有养成习惯,责任感才能化为稳定的甚至是自动的行为。
(作者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二级研究员,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儿童工作智库专家)